當今社會,各種文體涌現(xiàn),讀后感就是其中很是常見的一種,我們要注意自己讀后感的寫作,為了引人入勝,我們首先要認真閱讀,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關于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參考范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
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復雜,幾乎所有人的心理都會出現(xiàn)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總會應對天性中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讓我覺得釋懷的是,明白人類都是如此,都應對著如此的命運,這讓我明白自己的問題是不足為奇的了。這也解釋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眾人所謂的優(yōu)秀成功人士,為何我卻總覺得他們有所欠缺。之前我以為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關,此刻我覺得說人格這樣的格調(diào)太高了,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當然包括我),就好像當年金大俠對人類寄予厚望的結果多半是失望。其實我們未必需要擁有那樣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孫未說“英雄和暴君一樣,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們所就應做的,其實是追求我們心靈的開闊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從書名能夠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靈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當然沒權利做出這樣的結論,但是派克就比我有資格多了吧,呵呵。因為這條路很難,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此種種也讓我感覺到壓力,而且因為多數(shù)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會感覺到寂寞。
我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十分睿智豁達,也十分平和包容,他說過其實人未必必須要去找心理醫(yī)生,某些心理醫(yī)生其實只是把你改造成社會所理解的模式,而讓你徹底失去了自己――這個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說中已經(jīng)表現(xiàn)過了――“現(xiàn)代心理治療目標是讓患者恢復‘正常’,用統(tǒng)一標準規(guī)范人們的生活,結果只能令個性萎縮,變得淺薄而蒼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總是陽光活潑,毫無陰影。事實上,“抑郁造成的空虛,乃是思緒和情感的溫床;年齡的增長和衰老,能夠促使我們關注心靈;死亡讓人更強烈的了解到生命的好處;深刻體會眼前生活的空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我們失去一部分的純真,這對心靈也是有好處的?!?
哈哈,說起來他的太多話我都覺得凝煉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僅僅僅來源于高遠的精神境界,也來源于心靈的深淵――每個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报D―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葉》中的戴西“原先一個人沒有信仰,也能夠十分堅韌。一個人不是為了大眾而吃苦,也能夠持續(xù)頑強的尊嚴”。關鍵還是在于,你究竟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然而,放下對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靈,是相當困難的。就好像佛教說,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但是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要發(fā)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實在也是太難了。
“墜入情網(wǎng),意味著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為一,我們突然沖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體會到幼年時無所不能的快感,我們又變得強大有力。”正因為感情如此狂熱激動,所以很長時期我們會以為感情無所不能,能夠幫我們排除萬難,對方就是我們僅需的一切(當然,此刻患有“愛無能”的患者除外。),然而,“這種因為機遇和緣分,不請自來,讓我們暫時失去自我,無法做出理智選取的感情,只是真愛偉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讓我們提前品嘗到愛的滋味。因為它并非真愛,所以它最終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實上我們想要獲得持續(xù)的狂喜,到達涅磐和永生的境界,獲得神性的啟發(fā),我們就務必體驗到真愛是什么,愛的感覺是什么,并且要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那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理解宗教的朋友或許會覺得反感,但是其實派克其并不是那種狹隘排他的教徒,他稱自己為“離經(jīng)叛道”的天主教徒,卻一向擔負著關懷他人心靈的“心靈牧師”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們心靈中的神性,絕不局限于宗教??雌饋硪氆@得真愛也是讓人倍感壓力的一件事,男女間直接的相吸,緣分的牽引,愛戀的錯覺及無法自拔,迷失自我也許痛苦,付出的代價也許高昂,卻都只是順著自己的性子,所心所欲,而要想獲得真愛,則“務必讓雙方的心靈得到成長和完善,幫忙彼此心智成熟,即使在愛的激情過后,仍能醉心于那種完美的感覺”,要兩個人都付出艱苦的努力啊,想起來,的確十分困難。
“成熟的心靈務必持續(xù)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個性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關于孩童的說法就存在必須的矛盾性,比如我們可能會刻意追求成熟而擯棄幼稚――“在我們最脆弱的時候,內(nèi)心中的小孩一方面孤苦無依,另一方面卻又躍躍欲試。要關懷心中的孩童,我們就務必應對自己較為低極的本性――無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癲狂的愿望,以及各種形式的軟弱無助。我們務必接納這種流浪、迷失和無助。有些時候我們需要停止生長,甚至務必后退,因為‘小孩’本來就意味著沒有長大。童心是心靈的一個側面,而心靈的任何層面遭到漠視,都會成為痛苦的根源?!?
有觀點認為嬰兒是無罪的,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是神性的,但是同時他們也是不能獨立生存的?!拔覀儾皇且兂蔂奚晕?,最后只剩下潛意識的嬰兒;也并非要變成高高在上,遠遠超越日常生活,自以為所向無敵,對凡俗生活的弱點和缺陷也絲毫不感興趣的少年;我們最終要找到自己的內(nèi)涵和分量,落回地面,培養(yǎng)出成熟、自覺的自我,承擔痛苦和職責,進而發(fā)展成神性的自我?!眰ゴ蟮恼苋艘矔屪约簳r而像小孩一樣的放松和玩耍,“事實上孩童的‘無知’才蘊涵著無數(shù)可能,我們務必時而設法忘記那些阻礙我們領悟真理的知識”,這也就是禪宗所說的“空”的境界。我們追求理想,但是我們同時也要應對現(xiàn)實,我們有時要追求超脫,但是也務必控制自己的虐待傾向。
“我們不就應把人體視為機器,把思想視為一系列生化反應的結合,把人類世界視為人類智力與科技創(chuàng)造的奇跡,事實上,人的身體是心靈的外在體現(xiàn),我們就應體會身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詩情畫意,內(nèi)心中的意象與大自然和文化意象同樣重要。我們需要聆聽身體與心靈的節(jié)奏、音調(diào)、和聲與不和諧的音符,醫(yī)生在治療疾病時,也需要這種聆聽,我們就應將身體從‘行尸走肉’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重新與心靈融為一體?!笨吹竭@種觀點,其實讓我感覺很焦慮,此刻的醫(yī)生都已經(jīng)演變成直接把患者的癥狀輸入電腦,從數(shù)據(jù)庫中搜尋可能的疾病,然后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病情,最終得出可能的結論。如果讓病人花錢買藥更加有賺頭,更加有效率,那就不太可能鼓勵病人靠自身的免疫力去獲得更自然的康復,這種狀態(tài)與“關懷心靈”差得太遠了。
“探求真理是科學家的天職,但科學家也是凡人,和普通人一樣,在潛意識里,他們也期望為最復雜的問題找到最簡單、最明確的答案??茖W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因此科學家容易把嬰兒和洗澡水一道潑掉??茖W家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能夠意識到,和其它宗教一樣,科學也可能流于教條主義??茖W本身也容易成為文化偶像,我們就應持續(xù)懷疑的態(tài)度。分清科學的領域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帶來了一系列可喜的變化,但是,應時代需求做出的一個無意識反應則是,將政府、科學和宗教的勢力范圍按不成文的社會契約劃分,正是這個劃分,在確定科學和宗教的本質(zhì)上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問題是,這項不成為的社會契約在這天已經(jīng)毫無好處了,相反它成為了一種可怕的分裂工具,將我們的社會拆得七零八落。人類天生具有一種十分杰出的潛力,他們能夠把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分割在各個密閉的空間里,使它們彼此無法接近,結果導致巨大的麻煩。而聯(lián)合,就是要求我們勇敢應對各種相互沖突的力量、思想以及生活壓力。所以,當我們綜合思考問題,并愿意承受隨之而來的痛苦時,我們就就應經(jīng)常問自己:我忽視了什么?或早或晚,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必須程度上,每個人都要對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負責?!弊詈筮@句話,我到一向都很贊同。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難,讓心靈成長有多么難,我們?nèi)绾尾拍苊懔朔陨淼姆N種局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于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于此刻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業(yè)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么難。
少有人走的路,期望走的人會越來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2
破繭成蝶戀花舞,鳳凰涅槃浴火生。生活中,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會經(jīng)歷生老病死,求之不得,愛之輾轉等的痛苦。
我們都要通過適當?shù)呐?,完善我們的心智,讓人生的快樂和幸福多于痛苦和悲傷。如果我們一味回避問題,躲避痛苦,推卸責任,很容易成為拒絕成熟的“巨嬰”,那武志紅的老師的那本巨嬰的書里所描述的一樣,雖然生成了成人的模樣,卻內(nèi)心還是一個嬰兒。甚至導致心理疾病。
只有那些敢于直面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人,就像魯迅筆下,敢于面對淋漓的鮮血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靈的成長,感受人生的快樂,過上嶄新而豐富的生活。最后成為涅磐的鳳凰和破繭的蝴蝶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做到真正的成長呢?
有什么辦法能破解人生的難題,從而迎接成功?如何才能承受痛苦和打擊,獲得健康的心理,走向幸福的人生?人就是一個不斷的挖坑和填坑的過程,而這個坑可能就是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而當這樣的一個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被很多的欲望所沖田,最后導致我們的焦慮,痛苦等~
通過這本書的學習,也讓我了解到了三個維度的解決方法:
第一個緯度就是自律——這一解決人生問題、促進心智成熟的首要工具,了解自律從何而來,普通人應該怎樣獲得;
那自律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培養(yǎng)呢?
首先,自律需要從推遲滿足感開始。直面問題會伴隨著痛苦,但如果我們不去解決,問題不但不會自行消失,還會阻礙心智的成熟。自律,就是用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去解決人生痛苦。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戀暫時的安逸,從“先快樂后痛苦”轉變?yōu)椤跋瘸钥嗪笙硎堋?。自律,就從這種順序的調(diào)換開始。
以心理學的經(jīng)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為例,研究者在每個小孩面前都放上一塊美味的棉花糖,孩子們可以立刻享用它。但如果能等上15分鐘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孩子們會怎么做呢?實驗的過程很有趣,有的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的等了一小會兒也吃掉了,還有的用手蓋住眼睛,轉過身故意不看棉花糖,堅持15分鐘后得到了第二塊糖。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孩子有的選擇一時的快樂,有的選擇“先吃苦后享受”的行為模式。這些得到兩塊棉花糖的孩子,能夠為了更大的滿足,而讓吃糖的快樂來得晚一點。他們能正視等待的痛苦,用蓋住眼睛等方法,積極地解決因等待產(chǎn)生的煎熬感,通過這種自律最后獲得了更大的快樂。十幾年后,研究者對這些小孩進行跟蹤發(fā)現(xiàn),當年能夠堅持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xiàn),也更容易獲得成就。
所以推遲滿足是自律的基礎,只有我們在這樣的一個自律的基礎上,才能夠獲得真正的人生的自由,以及達成人生的目標
第二個維度是剖析自律的原動力——愛,從愛的本質(zhì)、愛的來源、愛的特征等方面來激發(fā)我們身上潛藏的真正的愛;愛是極為神秘的現(xiàn)象,愛的本質(zhì)是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這種自我完善意味著心智不斷成熟。這里的愛,既是愿意愛自己,也是愿意愛他人。換句話說,愛的本質(zhì)是讓我們付出愛的努力,讓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樣獲益。了解了愛的本質(zhì),那愛究竟從何而來?我們需要借助什么來證明愛的存在?原來,愛的來源是全部智慧和力量的付出。越付出越得到!
把“愛”總是掛在口頭上,或則在腦海中想象愛,都不是真正的愛。為了讓愛的對象得到成長,愛需要實際行動,需要我們?nèi)硇牡赝度牒头瞰I。
除了從愛的本質(zhì)和來源來探索真正的愛,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維度來解讀。愛有什么表現(xiàn)和特點呢?愛的特征是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把愛的對象當作獨立的個體來看待,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畢竟,愛者和被愛者都彼此獨立,并不是對方的附屬品。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3
春節(jié)放假值班,閑下來閱讀了我的生日書,《少有人走的路》是由著名的心理學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一部關于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學著作。
大多數(shù)人都存在心理健康缺陷,因為他們都有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總是不去面對問題和痛苦,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不幸,甚至用各種極端的方式去麻醉自己,讓自己不去想,營造一個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的完美的虛幻空間,這無異于作繭自縛?!拔┯型纯嗖艜斫桃妗?,面對問題我們不能因害怕痛苦而選擇逃避,而是應該迎難而上,直至將其戰(zhàn)勝為止。
書中第一篇談到了“自律”,人生苦難重重,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的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唯有自律才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方案。所謂自律,就是以積極的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現(xiàn)實、保持平衡。對于推遲滿足感,我們不要貪圖暫時的安逸和一時成績的滿足,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工作時要先難后易,徹底克制自己拖沓的工作毛病,延長自己的滿足感;而對于承擔責任,我們對待問題要有承擔責任的勇氣,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增強自己的信心;對于尊重事實,20xx對于各個行業(yè)都是一個嚴冬,我們要認清這個事實,結合我們自己的特點,找到20xx年屬于我們的機會;最后就是保持平衡,一味的自律,就會變成壓抑和束縛,我們要用一種平衡的自律方式去面對問題,張弛有度,建立正確的解決問題方式。
20xx作為公司的“變革年”,我們更要加強自身的“自律”意識。20xx年的航運市場好比一座獨木橋,我們沒有退路,唯有奮起跨過。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20xx要亮出我們的中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