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的態(tài)度寫教學反思,才會幫助我們在教學中有一個不錯的發(fā)揮,教學反思的寫作是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提升個人的教學質量,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齊王教學反思5篇,感謝您的參閱。
齊王教學反思篇1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古代歷史名著《戰(zhàn)國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語句流暢,人物生動,故事性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和教育意義。便于課堂上反復誦讀,宜于在為人處事、交際修養(yǎng)等方面啟迪學生心智,適合初中文言文教學。
回想本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發(fā)現(xiàn)了自己很多的缺點和不足,而這些不足將成為我教學的動力,從而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F(xiàn)將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首先,新課標指出7~9年級關于文言文閱讀的階段目標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睂τ陂喿x教學也有這樣的建議:“應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备鶕?jù)以上標準,我制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1)通過閱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2)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導學生探究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欣賞鄒忌諷諫齊王的語言藝術。(3)通過學習,將勸諫藝術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文言文閱讀的培養(yǎng),因為“讀”是文言文審美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方法,能夠有利于學生正確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將“讀”這一實踐貫穿于整個的教學過程之中。學生通過逐字逐句的仔細閱讀,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聲情并茂的瑯瑯誦讀,不僅“品”出了語“味”,而且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能力的遷移。把握了課文中傳達出的信息,進一步體會到文中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學生在這堂課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的。(例如,老師示例分析鄒忌“三問”時的心理,學生通過示例分析“三答”時妻、妾、客的心理特征。)有了老師的范例和學生的自主探究,總結鄒忌的人物形象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了。
而關于結尾部分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處理,我靈活的將問題具體化,以課堂實況為例,讓學生們在實踐中獲得啟發(fā),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并且,堂課上靈機一動的切實實踐,為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示。
雖然自我感覺這節(jié)公開課與以往相比有一些進步,但仔細回憶,不足之處尚且存在:
1、在分析鄒忌的進諫方法時,問題設置的層次性不強,梯度不夠明顯,沒有做到由淺入深,如果老師減少鋪設只做適當引導,讓學生進行分析總結,效果會更好些。
2、問題提問的層次性不強,例如,反復問了好幾遍“鄒忌以家事喻國事,用意何在?”
3、教師沒有把握好課堂時間,前面對鄒忌的分析很細致,但對齊王的形象的講解還有待于雕琢,講解時過于簡單,沒有結合文本進行深挖掘。原本課前設定的教學重點放在了分析鄒忌形象及進諫方法上,沒想到時間有所剩余,就順勢講到了齊王的性格特點,但由于時間有限,分析不透徹,給人蜻蜓點水、頭重腳輕的感覺。由此也看出了自己備課的片面性,不夠靈活。
4、教師語言不夠精煉,很多時候提問冗長,過于羅嗦。
5、在提問時,教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較少,學生還沒有思考完畢,教師就急于揭示答案,這樣不利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依賴性而不去獨立思考問題。
總之,一堂好課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發(fā)揮教學機智,及時分析學情,進行教學反饋,才能在教學對話中激發(fā)出生命智慧和創(chuàng)造潛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我會有更多的收獲,更大的進步。
齊王教學反思篇2
1、圈點、勾畫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讓學生質疑,并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落實特殊文言現(xiàn)象,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既便于記憶,又利于運用,以加強文言知識,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由于同學們的高度重視和充分預習,整堂課猶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在課堂上,我把“表演”的機會“讓”給學生,為學生提供體驗和感悟的空間,搭建展示閱讀個性的舞臺,以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結果,無論是對文言知識的落實,還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學生的思維極為活躍,積極討論,踴躍發(fā)言,場面甚是熱鬧。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創(chuàng)造還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生命活力,充滿智慧挑戰(zhàn)!
在“新基礎教育”理念和“二期課改”精神的引領下,我力求在閱讀教學中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用自己的眼光觀察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靈體味人生,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產(chǎn)生閱讀的愉悅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識的快樂。課后,有學生告訴我:“學文言文蠻有味道的,沒有了往日枯燥乏味的感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預設的課堂容量偏多,致使對某些問題的落實難以深入,不能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很難利用新生成的教學資源。課前我跟學生說,這篇文言文老師講完了是要求他們上臺表演的,全班按照小組,分成兩個小集體,一二組、三四組對決,結合課上老師的講解,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把本文改編為一個小劇本。他們可以在小組里面選人,課后進行一定的排練,兩節(jié)課上完之后,我讓他們上來表演,但很遺憾,由于時間等方面的原因,表演不是成功的,其實這是我第一次采用這樣的方式上課,當初心里有點緊張,怕到時候學生不配合,到時候沒有人愿意上來就很糗了。誰知道真的失敗了。我想以后在教學特別是文言文教學中多采用這樣的方法,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進一步關注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努力做到精心設計,機智生成,讓預設和生成相得益彰。
齊王教學反思篇3
長期以來,古文教學常側重于字詞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對文章思路、內(nèi)涵及語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學很容易被異化為古漢語知識教學。事實上,記憶中的中學古文就是老師講學生記這么簡單。
在三(4)班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讀,然后逐句翻譯,我糾正;特殊句式學生找,我講;到了討論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時,學生分析,我總結。結果是:一個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個沒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課后,我取出教案想:知識點是落實了,可是為什么學生不愛聽?是形式的問題,還是……?于是,拿來教材,再讀幾遍,又想:如果我是學生,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結果發(fā)現(xiàn),首先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簡潔生動的語言。至于字詞,因有故事情節(jié)的輔助,并未構成多大的障礙。有了這些發(fā)現(xiàn),我著手修改了教案,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
在三(3)班上課前,我布置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歸納整理文中的文言現(xiàn)象,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特殊句式。這項工作似乎比較死,但我以為這是打基礎,學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雖“死”卻“實”。課堂上,因有了前車之鑒,我決定讓學生動起來:來一次小小的比賽,看哪組同學自擬的閱讀檢測題又快又好。學生是最好動不過的了,一聽說要比賽,別提有多起勁,只兩三分鐘功夫,就有同學上黑板出好了題,其他組也不甘示弱。比賽很快結束了,我依據(jù)黑板上的題目進行講評,間或插入一些問題,此時學生們尚處于興奮狀態(tài),反應特別敏捷,對于我的提問也能隨聲應和,師生配合相當默契。
設計這一比賽,一是為了使課堂“活”起來;二是為了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三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好騰出更多的時間細細體味文章的妙處。
眾所周知,《鄒忌諷齊王納諫》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具有很強的戲劇性。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其構思之精巧可見一斑。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些妙處呢?根據(jù)本文戲劇性較強的特點,我決定讓學生表演。有人說,沒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學家去學科學,或置身于歷史環(huán)境中去學習歷史更快捷有效的了。同樣,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莫過于讓他們進入角色。于是,課前我布置了表演的任務,要求兩組同學以課文為劇本表演,兩組同學以翻譯的現(xiàn)代文為劇本表演;要求除旁白外,演員必須熟記臺詞。課上,我抽兩組同學上臺表演,其他同學帶著兩個問題觀看:一、《鄒忌諷齊王納諫》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二、鄒忌的這一次進諫為何能成功?開始表演了,兩組同學各展才華,小品演得十分精彩。通過對照,不少同學發(fā)現(xiàn)了問題,如第二組的“鄒忌”在語言表達上,明顯不如第一組的變化多,三問幾乎都是:“我和徐公哪個美?”(雖然學生聰明地用“帥”“漂亮”來替代“美”以避免重復,但聽上去這三問并沒有多少區(qū)別)所以,當?shù)谌龁栒f出時,在座的同學都不由得笑出了聲。表演一結束,趁熱打鐵,就表演討論了原文的語言特色,然后再因勢利導,分析了鄒忌的進諫藝術,肯定他有勇有謀和齊王納諫的精神,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課后,同學們意猶未盡。
教完《鄒忌諷齊王納諫》,掩卷沉思,同樣的知識傳授,學生的反映卻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于興趣問題罷。3000年前,古希臘的普羅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容器,而是一把需點燃的火把?!睆倪@個意義上來看,學生不單純是接受者,更是創(chuàng)造者,因為他們擁有巨大的潛能。既然學生的頭腦是“一把需點燃的火把”,那么,教師所要花的功夫主要應在“點燃”上,而非其他?!包c燃火把”的火種來自興趣,而興趣的打火石就是學生自己,讓學生動起來,便能擊出火花。倘若在教學設計中拋開傳統(tǒng)的束縛,多考慮學生的“興趣”問題,將實和活有機結合,相信教學效果會好得多。
齊王教學反思篇4
今天教研員來聽課,本來打算上《背影》。
擬從“為什么偏偏寫背影”這個角度挖下去,通過字詞句的品讀分析,如:為什么是“不相見已經(jīng)兩年”而不是“分別已經(jīng)兩年”?又如:為什么文章結尾是“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怎么理解這里的“不能見”?從而理解“背影”在朱自清父子“特殊”關系的發(fā)展中所具有的別樣意義和象征含義。這個設計把《背影》作為長期不和睦的父子關系中獨特的一瞬來品讀,角度比較獨到,如果流暢的話應該會比較精彩。
然而同備課組的老師都正好上到《鄒忌諷齊王納諫》,打算請教研員聽這課。于是吾從眾,第二節(jié)課教研員聽我的課,第一節(jié)課就趕緊重新構思教案,上得還算比較成功。課后教研員的評課,對設計的角度還是比較首肯的。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節(jié)課從中國傳統(tǒng)的“三”文化講起,中國人喜歡“三”,諺語成語里有“三思而后行”“過一過二不過三”“三令五申”等,古典小說中有桃園三結義、三進榮國府、三打白骨精,三碗不過崗等,可見“三”是一個特殊的節(jié)點,特殊的數(shù)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有其特殊的意義的,學生應該對“三”有特別的敏感。而“三”的文化根源,則來自中國古代“天地人”的文化基因。
于是,在讓學生自己解決字詞后,就讓同學在文章中尋找暗含“三”的因素。于是梳理出鄒忌的三問美、親友的三答美、鄒忌的三反思、三歸因、齊王的三蔽、改革的三行賞、成果的三階段等等。梳理出文中隱含的“三”因素之后,請同學梳理出其中的邏輯關系,明確齊王的三蔽其實是關鍵,在這個過程中鄒忌勸諫的思路也就理清楚了,同學的邏輯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最后分析各處“三”的好處,點撥學生要注意思考、表達、寫作的角度意識、層次意識、結構意識。
得意之處一是有新意,而是上出了些文化的感覺。
齊王教學反思篇5
提到《鄒忌諷齊王納諫》,許多教者和一般讀者往往會把目光鎖定在其中的談話藝術上,津津樂道。如果把這篇文章比作一灣迷人的沿岸風景,一段奇妙的曲徑回廊,一串晶瑩的珍珠項鏈,那么,其中的談話藝術的描寫不過是沿途的一株奇葩、回廊上的一扇花窗、項鏈上的一粒珍珠而已。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穿過語言材料構筑的屏障,走進文本,去探尋文章更引人入勝的地方。
以往文言文教學中的思維定勢,每堂課基本按字音——詞義——句意——段落分層——文章思想內(nèi)容——寫作方法的套路帶著學生一路小跑,下課時間到了,好,任務完成。至于學生在被老師固定的思路牽了40分鐘后,所得幾何,那就不得而知了。在上《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課時,我主動轉變思路,邊被動為主動。把更的話語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學,自己說。
一、我引用有關齊威王的“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然后讓他們邊劃出生字詞邊找出文章中出現(xiàn)的成語。讓他們講述發(fā)現(xiàn)的成語,并以故事貫穿全文,打破以往教學中簡單的層次劃分,結構分析。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使文章更流暢,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
二、在學生把課文梗概弄清楚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jù)課后練習二用“比較辨析”的辦法編寫練習題。一部分學生負責練習題的編寫,一部分學生負責解答。然后讓學生進行練習分類,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近義詞等。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改變了以往教學中的直接翻譯法,或老師講學生寫的弊端,并很好的解決了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總結與匯總。
三、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jié)的分析。在疏通好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說出人物描寫的方法并按要求把這些動作、心理、語言等描寫的字詞句都找出來。通過這些描寫讓學生來說出這些描寫的作用是什么,從而得出鄒忌、齊王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過這堂課讓我更深刻的理解要上好一篇文言課,對教師的基本功要求比較嚴格,如果沒有吃透文章,理解其中的深意,就難以講解透各知識點,更無法駕馭教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因此要提升個人素質,提高駕馭文本的能力。
總之,我們固然要形成我們的教學特色,卻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變。不妨多做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學習古文,是一種風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