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寫好教學反思是教師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方式之一,大家在動筆寫教學反思之前,必須認真分析教學過程,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認位置的教學反思優(yōu)秀6篇,供大家參考。
認位置的教學反思篇1
本節(jié)課中用數對確定位置的關鍵是讓學生認識列、行的含義,并弄清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規(guī)則。課本是這樣告訴學生的:豎排叫做列,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橫排叫做行,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后數。列“從左往右數”、行“從前往后數”,是用數對表示位置的邏輯前提,但是讓學生明白站在不同的“觀測點”來觀察結論是不同的,確定位置要有統一的標準,有著一定的意義。
在前面學習了關于位置和方向的一些知識的基礎上,“位置”這一內容相對于其他數學知識來說比較簡單,學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于是我設計導學案,大膽放手,把例題設計成填空題的形式逐漸滲透有關數學的知識。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主線,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fā)展水平,有意地為學生的學習活動設置障礙,從學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 在整個的教學的過程中我設計了看書自學的'環(huán)節(jié)。鞏固提高部分安排了討論例1和例2的對比,生活中的位置等。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由易到難,從簡單的按圖來表示位置,到沒有來得及展示的位置等題型逐漸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 總的來講,從課堂同學們的表現來講,每一個同學都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教學設計的目標都很好的得以實現,但是反思自己的教學實際,還有幾個方面需改進:
1、 課堂的引入,若是發(fā)導學案時教師點撥的語言含糊一些,學生的答案不那么統一。更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把統一標準作為前提,作為確定位置的需要,學生求知的欲望會更強。
2、 在整節(jié)課的設計時,因為知識比較簡單,安排了兩個例題,導學案中大多數的同學都已經掌握的知識,因此交流環(huán)節(jié)有些流于形式,前面來展示的面比較窄,教師引導語言沒有跟上,造成學困生沒有吃飽。
3、 在學生“說數學”的訓練上還要加強指導,會說、說的明白、簡潔利索才是真的理解了。很多教師的引導性語言可以省略讓小老師來代替,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認位置的教學反思篇2
“確定位置”,學生已在低年級時有所接觸,會用“第幾”“第幾排第幾個”等方式描述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這些是學生學習本課的基礎。
基于此,在課堂一開始,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描述小紅在座位圖中的位置。之后,引出一種大家都認同并熟知的位置描述“第幾列第幾行”,并細致的講解“列”與“行”的定義,然后再讓學生用“第幾列第幾行”來描述小軍的位置,并說一說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之后,設計了一個小游戲:聽寫“第x列第x行”,從而引發(fā)一種更簡單明了的描述位置的方法:用數對表示位置。經過細致的介紹數對的寫法、讀法后,組織學生用數對表示自己和自己朋友的位置,通過多個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對數對的掌握情況。
然后的教學就跳出了教室的范圍,來到學校會議室,觀察瓷磚的不同,并用數對表示特殊花色的瓷磚,學生的回答能基本正確,之后出示答案,組織學生觀察瓷磚對應的.數對,聯系瓷磚的位置,說說發(fā)現,這里通過多位學生的補充,最后得出“同一列(或行)的位置,它們的數對中第一(或二)個數都相同”。這一環(huán)節(jié)雖然花費了很多的時間,但讓學生完整的經歷探索發(fā)現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相信是一次不錯的體驗。
認位置的教學反思篇3
本節(jié)課教學我所面對的傳授對象是聾啞學生,根據聾生的特點在學生觀察教材123頁三幅照片時,我立刻告訴學生你說的對,這就是直線和圓的三種關系:相交、相切和相離。我認為是數學課而不是語文課,數學課只注重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不追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還有因為手語的手勢再多再細也不可能表達出所有的抽象的甚至連豐富的語言都不好表述的東西,因此在講解數學時,我追求細致,不要想很簡單,很明顯,而一帶而過。因此,教學時我多次強化學生對直線與圓的三種關系的理解,為學生探究點到直線的距離d和圓半徑r的大小關系。
然而數學教學時,該細的地方還是要細,這需要教師自己的把握,在學生輕而易舉回答出來的問題時,有時要帶領學生深入思考,并多問個為什么?比如在本課學生總結出:“圓的切線垂直于過切點的直徑”時。養(yǎng)成學生深入思考的好習慣,不要想當然!
認位置的教學反思篇4
這一課在備課時就覺得有些難度,上第一節(jié)這課的內容時,自己都有點繞迷了,所以在第一節(jié)課之后又將教案梳理一遍,關于方位的知識點再一次去學習理解,在后面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自己就很清晰了,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也能很快糾正。
在跟學生講位置和方向時,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十字方位,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在剛開始講了怎么去判斷之后,都會讓全部同學站起來隨著我描述不同時間的太陽進行方位的判斷,在這個過程中,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夠理解和正確判斷,在多次的'練習之后,大部分孩子能夠正確判斷了。之后,會讓孩子們一起總結三個不同時間的方向,以便鞏固。然后對于手冊的填寫是進行分組填寫不同時間的,檢查發(fā)現大部分孩子能正確填寫。
由于第二節(jié)課的進度有耽擱,所以第三課我也用了兩個課時來講,在每個班的第二課時復習的時候,發(fā)現超過一半的學生基本掌握,能夠正確的判斷了,對于一小部分學生進行了單獨的提問,在這個過程中帶著全班再復習鞏固。最后和孩子們討論了關于早中晚溫度的感受和太陽與地球動植物、人類生活的關系,學生感受到太陽雖然不在地球上但是與地球生存息息相關,對于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
第二課時時間會還剩余一些,觀察月相的任務我在9月14號那一周已經布置給同學們,由于成都的地理位置原因,我利用月相軟件將每晚的月相發(fā)布給家長,讓小朋友們進行記錄。我和孩子們一樣,也每天進行記錄。在后面每周上課時都會看看同學們的記錄情況,然后也順便提醒忘記記錄的孩子去完成我們的觀察記錄任務。利用這點多的時間我給記錄的比較好的同學蓋了獎章,作為堅持記錄的鼓勵!發(fā)現大部分孩子是完成了記錄的,然后也提醒沒做的同學可以補上未做的記錄,便于后續(xù)的學習。
認位置的教學反思篇5
?用數對確定位置》這節(jié)課開始給我的感覺是比較簡單的一個內容??僧旍o下心來細細琢磨教材時,才感覺到本不像我所料。這節(jié)課的重點不是滿足讓學生會用“數對”表示一個位置就可以了,而是讓學生回顧科學家探究的歷程,“數對”的產生過程才是本節(jié)課的關鍵所在?!皵祵Α边@個概念對五年級的小孩子來說是極為抽象而又陌生的,如何讓他們既對其生成過程有所經歷,又對其實質順理成章輕松地接受。用心思考之后,我把本節(jié)課的設計理念定位為: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既自主探究,又適當講授;既重視結果,又關注過程;既夯實基礎,又培養(yǎng)能力;既關注課內,又適當延伸。
本節(jié)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說開家長會是怎樣告訴家長自己的`座位,使家長能夠順利找到座位,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產生了確定位置的必要性。接著通過座位圖來學習“數對”,讓學生用“數對”來描述座位圖中人物的位置。再借助班級的實際座位,讓學生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并通過一些小游戲進一步明確實際座位中的行和列。在明確了“數對”的概念后,抽象出方格圖,讓學生在方格圖中確定位置。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由于這節(jié)課是學校要求的平板運用的課,所以在練習階段又采用了平板的拖拽功能進一步鞏固用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效果很好。
認位置的教學反思篇6
關于《確定位置》這節(jié)課帶給我的收獲是頗多的,但綜觀整堂課,我覺得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不斷地完善思路,最終才能有所悟,有所長。下面是我對本節(jié)課執(zhí)教后的思考。
在課堂中,我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教學:
1、教學內容“生活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情感的發(fā)展。
如果一個人對數學有一種需要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很有用,他就會喜歡數學。數學很有用,不是靠我們教師說出來的,而是需要孩子們親身的體驗,因此我們緊緊抓住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內容來設計本課。開課時我由小交警的隊列圖引入,通過欣賞圖片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又把學生神不知鬼不覺地帶入到對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在學生學會用數對表示位置后,我又引導學生用數對表示自己座位的位置,然后再介紹生活中數對的應用,這些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和愿望。
2、探索過程“數學化”,使學生經歷再創(chuàng)造之美,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思維的發(fā)展。
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主動探索、經歷數對的產生過程。兒童學習數學的基本要素可以用“經驗”、“活動”、“思考”、“再創(chuàng)造”來概括,本節(jié)課努力按以上要素處理了學生的活動過程。首先由生活中常用的“幾排”“幾個”轉換為數學上常用的“列”和“行”,是本節(jié)課的第一次“數學化”;由“隊列圖”抽象成“方格圖”是第二次“數學化”;把“第幾列第幾行”轉換為用數對表示位置,是第三次“數學化”。通過三次有遞進層次的活動讓學生逐步由“生活數學”走向“學校數學”,在數學化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簡潔美,有效促進了學生各種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由于自己的經驗不足,課堂機智不夠,再加上心里緊張,在引導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第一次“數學化”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自己體會統一標準的必要性,我提出:怎樣才能讓大家描述小紅的位置時一致呢?這時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讓小紅站在最后”、“光剩小紅自己就行了”等等,他們的回答已經偏離了我的意圖,可我還是任由他們繼續(xù)說下去,浪費了時間,影響了課的進度。課后我反思自己,其實在學生剛開始偏離問題時,我就應該及時的'加以干預。比如我可以這樣引導:剛才那位同學的回答很有新意,不過我們不是在做腦筋急轉彎,能用數學的眼光來思考這個問題嘛。這樣一說,學生就能立刻回到正確的思路上來。還有,在第三次“數學化”中,學生出現兩種簡化方法:3列2行和3、2。應該說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應該出彩的地方,可由于自己沒能很好的調控,放的太多,沒能及時的抓住學生的生成,耽誤了大量的時間。
3、求知過程“問題化”,以恰當的問題為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我們知道問題是引發(fā)學生思考和實踐的關鍵因素。要想實現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教師要以恰當的問題為引導,吊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胃口”。開課時教師以“能清楚的描述小麗的位置嗎”,引導學生獨立的用生活語言描述位置;在學生學會了用“第幾列第幾行”描述位置后,又不失時機的提問“能用更簡練的方式描述位置嗎?”,以此啟發(fā)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最后以“確定位置都要用兩個數表示嗎?”留給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空間。
4、知識銜接“系統化”,讓學生面對不斷升級的挑戰(zhàn),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發(fā)展。
一節(jié)課的結束,不應該是學生探索活動的終止,而是更有價值的探索的開始。本節(jié)課的最后一個發(fā)展性練習,讓學生在一維的線,兩維的面,三維的體中描述位置,使學生經歷了由一維到兩維平面坐標系再到三維空間坐標系的一個完整的認知過程,課的最后讓學生帶著問號離開教室這個小課堂,走進探索的大課堂。為學生后續(xù)認知結構的完整構建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