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對知識的積累,因為它讓我們將書中的信息牢記在心,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表達對作者的贊賞、感慨以及對作品的評價,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看見鹿的讀后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看見鹿的讀后感篇1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這本書記錄了柴靜在央視十年里經歷的大型新聞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fā)一下閑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獲了更多的是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著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她的采訪,常常會觸動我心弦,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lián)系到自身。從剛開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說出:“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钡牟耢o;到被工作和現(xiàn)實打擊得一敗涂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己,站起來告別過去,重新出發(fā)的柴靜;最后是延續(xù)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靜。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自己。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跡。我并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無幸像柴靜那樣有那么多人為她點燃明燈。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才剛開始。曾經,我很害怕成長,很抗拒成長,因為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布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如迷宮的路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里,誠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瞼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說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說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于我來說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通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xiàn)實將要給我的挫折。
透過《看見》,讓我更深層次地了解到了柴靜。散文般的敘事風格,細膩婉約的情感表述,都將柴靜的博學多識與扎實的文學功底展露無遺?!胺堑洹笔录械某錾憩F(xiàn),更是讓我對于柴靜這樣一位身材嬌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時刻,是柴靜主動請纓去到現(xiàn)場了解最真實的“非典”,去接近最鮮活的事實。她七次與“非典”患者面對面交談,軟磨硬泡才獲許一個人進入病區(qū)權利,她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個新聞人的社會責任約束自己,用真實回報受眾,用真實擊敗流言。她的勇敢和執(zhí)著給每一位讀者注入養(yǎng)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反思,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我明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本職,努力工作,為整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為公民對于社會的最基本的回報。
在《看見》中我了解了社會最隱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之后,在這里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當多年的隱忍與承受終于在那一刻海嘯般爆發(fā)時,往往是施暴者結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監(jiān)獄,從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見了李陽將自己的家庭暴力歸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義,看見了人們對家庭暴力的習以為常。施暴者有時候會后悔但這阻擋不了他們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從來不會只有善與惡,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倘若我們的法律能更加完善從而嚴格的制約家庭暴力,或者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那么會不會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會不會變的比惡多一點,至少我們不會助長惡的火焰,從而給善一個生長的環(huán)境。
一個以揭露真相為己任的新聞記者,面臨的誘惑與威脅絕不會少,這也是現(xiàn)在各種假報道泛濫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慶幸的是我們在《看見》中看見了許多真相,在面對金錢與威脅而面不改色的柴靜身上看見了新聞職業(yè)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們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們才能堅守自己的道路,不為各種誘惑所擾。
由于年齡和閱歷的局限,我對《看見》的理解可能達不到它所想要達到的高度,但書中對人性的挖掘、對自己成長的突破讓我受益匪淺。十年前,柴靜說: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沒有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fā)。
看見鹿的讀后感篇2
我總是會把柴靜的《看見》和龍應臺的《目送》弄混,但實際上這是兩本完全不同的書。
在《看見》里看到的,是通過柴靜的眼睛看到社會上發(fā)生的不同的事還有不同的人,有血有肉,有理有據(jù)。即使花了十個小時看也覺得太快了些,很多字句都還沒來得及反復思索,就匆匆看過去了,其實是不敢細想,也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認同,是不是三觀還是沒有搭建完成。
這本書在7.7讀完,而推薦我看這本書的舊友,在去年的7.7與我赴一場特別的約。雖然現(xiàn)在我們已經不再聯(lián)系了,但是她所留給我的思想卻和我融為了一體,當然往事不必再提,感謝她推薦我看這本書,很慚愧明明我才是學習新聞的人,卻是一個理科生推薦了這本書。
我很喜歡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讓我看到了記者這個職業(yè)的溫度和韌性。
“人往往出自防衛(wèi)才把立場踩得像水泥一樣硬實,如果不是質問,只是疑問,猶豫一下,空氣進去,水進去,他兩個腳就不會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質是不安,一個人一旦左右搖擺,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現(xiàn)了,自會剝離掉泥土露出來?!?/p>
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并不是代表自己沒有想法,而是愿意尊重他人聽取他人的意見,開放的態(tài)度讓新的思想進來。
”如果當時有人看到這一幕,可能會認為我瘋了,因為那根本不算舞蹈,那只是人的身體在極度緊張后的隨意屈張,音樂就像是誰站在萬仞之上,在風暴中厲喊?!?/p>
柴靜在03年非典中的醫(yī)院里,沒有什么防護措施,每天都在和死神擦肩,在惡劣的醫(yī)療環(huán)境里看著人一個一個死去。節(jié)目播完了,她站在酒店高樓的窗口上放skinny puppy的音樂。閱讀這一段時我想到的是娜諾的舞蹈,是阿飛和弟弟的舞蹈,很魔幻,卻是一種來自生命的掙扎與宣泄,緊繃著的弦一抽一抽的就快要斷掉,極度的高壓讓自己非常興奮,我們需要宣泄。
聽說一個人一直吃是因為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想想自己有時候會這樣,大概是自己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卻不知道自己的欲望又是什么。
看見鹿的讀后感篇3
我喜歡完美的東西,我內心一向抗拒接觸那些黑暗且殘酷的現(xiàn)實。所以當同學早先給我推薦這本書時,我堅決地搖了搖頭。翻開《看見》,是我從未想過的,讀過《看見》,我發(fā)現(xiàn)它帶給我不僅僅只是書中的采訪與報道,而是一次寶貴的認知。
?看見》記錄了中國十年的變遷。它就像一個時光機,帶你回到過去,即使你從未經歷那樣的事。就好像在看到《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這章中對非典時期的災情采訪時,我看到了在災情面前人的脆弱和頑強,“要是好了真想能放一次風箏......”這是一個簡單的愿望,在當時卻稱得上奢求,因為有太多的無能為力。讀了《看見》,我才明白戒毒所會強迫前去戒毒的女性去賣淫,官員會因為不想多管閑事超期羈押一位老人二十八年……真實的世界原先真的沒有想象中那么完美那么干凈,人們會貪婪會嫉妒,會為到達目的不擇手段。
現(xiàn)實也不總是黑暗的。我還看到了在非典時期那些不顧生死的醫(yī)生、護士,“窗前的花兒開了,我會好起來的”是護士王晶生命垂危時對丈夫的安慰,也是對自我鼓勵。有一個律師幫農民反映征地,過程中因用詞不當被判罪,村子里的老漢去監(jiān)獄看他時說:“把他換出來,把我關進去吧,我老了”。盧安克為了支持中國人民的教育事業(yè),沒有受任何組織的派遣,不遠萬里,就一個人跑到中國來了……感激柴靜保留著這些溫暖的細節(jié)與故事,讓我相信世界依然存在著完美。
柴靜的視角是異常的,她在鋒芒畢現(xiàn)的年紀將話筒交給另一種感情——同性戀;在謾罵踩貓者的言論遍布網絡時,逆流而上揭露真相背后的人文關懷。當很多人的焦點還聚在藥家鑫的罪責之上,她卻將鏡頭轉向他的那雙手,那雙握刀的手也是一雙彈鋼琴的手。很多人質問柴靜,你怎樣能夠播放一個殺人魔彈鋼琴的場景?你怎樣能夠為他們的父母說話?藥家鑫公開采訪的那句再次點然眾怒的話“農村人難纏”,早已被事件點然怒火的觀眾卻不明白,后面還有一句“我怕她沒完沒了地纏著我的父母”被剪掉了。柴靜也只是想公正呈現(xiàn)藥家鑫當時作出捅刀行為的想法。
“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夸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虻對柴靜說的,而這也是我期望對自我說的。生活中,我們更不能任由浮華的表面刺眼,而促使感性超過理性。我們總是給人物畫上標簽,就正如孩提時代,陪爺爺看抗日劇時見到電視上的主人公登場,便迫不及待地問:“爺爺,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年齡改變,兒時的認知早已根深蒂固,沒有想過世人從沒有好壞之分,如同柴靜所說“僅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從前的我,相信幸福美滿的童話,認為做了壞事必須就是壞人?!犊匆姟纷屛腋恿私馕宜畹氖澜纾肋h對生活抱有期望,也要學會理解現(xiàn)實的不完美,我不得不走出童話看見那些蒙灰的靈魂,看見袒露在陽光之下結痂的傷口,看見社會光彩燈光下人性的背后。
看見鹿的讀后感篇4
?看見》讀后感:跟柴靜一齊成長,追求獨立與真相
一、為何要讀此書
?看見》是我在2013年購買的一本書,當時自我一心撲在技術的學習上,想要提升一下自我的綜合素養(yǎng),順便裝一下文藝青年,所以就買了。可是說來慚愧,此刻都2016年了,我才把它閱讀完,也是自我的執(zhí)行力太差,總是太貪婪地想要吸收更多的技術知識點,把這些所謂的“雜書”總是放在一邊。經歷了3個月的持續(xù)加班,立刻項目就要上生產環(huán)境了,最近加班的也不是那么頻繁了,加上最近成都天氣一夜入冬,晚上早早進到鋪里,不想看其他的,于是就找出這本書翻著翻著就覺得越來越過癮,旁邊放著我最喜歡聽的各種音樂,突然覺得這也是一種享受,它比我在某個技術點上的提升更有感覺。那里,我也將這本書推薦給各位園友,期望大家有空時都能夠去看一看。以前很喜歡聽高曉松作詞,許巍演唱的一首《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我們作為it行業(yè)的技術人員,除了學習技術,應用技術,也要看到詩和遠方的田野,這樣或許我們的生活會更有樂趣!
二、關于個人成長
?看見》是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講述自我在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它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也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書的封面是柴靜采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笑著圍坐在一齊,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在農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此刻鏡頭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在柴靜的簡介里,寥寥幾句話寫完了她的工作經歷,這一點可不像許多名人出書,在簡介里寫滿各類榮譽、頭銜。也許經過這就足以給人平凡有愛、簡單真實的形象吧。
十年前她被知名電視人陳虻發(fā)掘,將她從湖南衛(wèi)視請到了cctv,成為了一名央視主播,但卻因為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xiàn)場記者之后,現(xiàn)實生活的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柴靜一點一滴脫離外在和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和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報道、北京奧運等等,在每個重大事件現(xiàn)場,幾乎都能發(fā)現(xiàn)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片、征地、藥家鑫事件等剛性的調查報道也會有她的制作。在書里,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jié),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并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正如柴靜所說:每個人都深深地嵌入在世界之中,沒有人能夠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柴靜說這本書有三重內涵:
(1)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柴靜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本書告訴你柴靜何以成為柴靜,她經歷過什么,思考著什么,又記下了什么。
(2)中國社會的十年變遷: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在新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靜的身影,經過她在新聞熱點第一線的真實記錄,我們能夠更真切、更深刻地讀懂中國,了解我們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fā)生過的與我們的命運休戚相關的大事,明白它們如何發(fā)生,我們又該怎樣應對。
(3)我們自我的故事:采訪是生命間的往來,在柴靜的節(jié)目和文字中,無論是汶川地震、征地拆遷、家庭暴力,還是盧安克、藥家鑫,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他們身上,也能夠看到我們自我,他們的故事,某種意義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回頭想想我們自我的學習工作生活,回想九年前,意氣風發(fā)的我踏進了大學的校門,選擇了一個計算機專業(yè),想著一技在手便能無憂。到大學畢業(yè),面臨著深造與工作的雙重選擇,在父母的干預下(這一點我沒有做出自我獨立的選擇),選擇了讀研。而在讀研的幾年里面,因為自我的情商也被導師吐槽。在校外實習的一年多里,也看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人,也曾學著他們改變自我的行事風格,慢慢地讓自我“圓潤”起來,融入這個社會。研究生畢業(yè)后,經歷了兩家公司,雖然一貫堅持著程序員的簡單的單純與憨厚,可是仍然是倔強地不解風情,甚至有段時間一度自我認為自我似乎變成了自我以往最反感的那一類人,在不斷地否定自我又肯定自我的過程中,尋求著一步一步的成長。毫無疑問,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可是我又沒法跳過它,有些事情必須要經歷,不然我沒法認識自我,就像書中寫得:但求了解認識而已。
三、關于獨立與真相
閱讀《看見》最大的感受莫不在于“獨立”與“真相”。生而為人,最重要的就是獨立。正如胡適所說:“你們不要總在爭自由,自由是外界給你的,你們先要爭獨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然是奴隸?!?。獨立來源于思考,思考來源于生活的經歷,來源于挫折對你的打磨,來源于生命中所遇見不一樣的人給予自我的觀念的沖擊。獨立是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質疑、不斷重建事實和因果的過程。獨立是不斷推翻過去的自我,完善此刻的自我的過程。也許在這途中,也面臨著變成“自我以往最厭惡的那類人”的過程,然后再次推翻自我。走過去,就是一個新的自我!
柴靜不一樣于一般央視女主持的一板一眼。她能夠嚴肅的講述一件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但又充滿感性情分,是一種帶著感性的理性。她離你很近,近得能夠像鄰家姐姐平易近人。她又離你很遠,不開微博不湊熱鬧,專心新聞,真實理智。正是這種真相的高度,讓人覺得高不勝寒。
書里講的故事,都是柴靜以前做的節(jié)目。節(jié)目所反映的問題,其實無論哪個年代去看,都一樣還會存在。過去的腐敗被揭露,還有新的腐敗滋生;一個地方貧困的孩子得到救助,還有無數(shù)貧困的孩子留守深山無人問津;揭穿一個家庭的暴力真相,還有更多無名家庭依舊如此。社會是由各種因素構成的,生命在不斷的體驗和重塑,在這個過程中僅有獨立與真相長存。
回頭再看看我們it技術人員的生活,我們不能滿足于在別人的指導下完成開發(fā)工作,更要學著獨立去思考框架為什么要這么設計,哪些地方能夠完善,這個東西的原理是什么僅有堅持獨立思考,了解事件原理(即事件本質-》真相),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算是一個合格的技術人員,一個所謂的工程師。當然,這一點也是我所追求的,或許也能夠說我要追求的也是獨立于真相!
看見鹿的讀后感篇5
看完柴靜的《看見》,心里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我原以為這只是一本記錄十年的榮譽自傳,但出乎我的意料,在《看見》中我們并不只是看見,還有感受,感受著《看見》中的成長與變遷,不只是柴靜成長著,我們也會跟著她的腳步成長。
在序言之初,給我印象最深,纏繞心頭難以抹去的是這樣一句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多么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多么純真的渴望。在如今這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想要的越來越多,走得越來越遠,卻離最簡單的自己越來越遠。似乎忘記了“人之初性本善”,為了所謂的功成名就,拋卻了良知,丟棄了道德、追名逐利、勾心斗角。在自己編織的惡夢里作繭自縛,變得麻木,變得不堪。每一個人在心靈深處都有自己的一份圣潔和純粹,只是因為某些原因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外界的影響下,迷失了自我,遺失了這份心靈的美好。還是那句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
?看見》這本書中有無窮多個小細節(jié)觸動著我們的心弦,想必最讓人動容的不外乎柴靜筆下的親情,這本書中揭露了家庭暴力的黑暗,不得不讓人反思中國的婚姻制度。在中國,一個男人仍然可以打一個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扎她的眼睛、用槍抵她的后背、強暴她的姐妹、毆打她的孩子,卻不會因此受到懲罰,只因為他是她的丈夫,還有比這更殘酷的現(xiàn)實嗎?人性里從來不會只有惡或者善,但是惡得不到控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尖牙啃咬著他們身體里的善,和著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最后一夜,“血紅的眼睛”睜開,人的臉也許在背后掙扎閃不了,沒來得及尖叫,就在黑色的漩渦里沉下去了,暴力一瞬間反噬其身。在中國家庭有很多家庭暴力的例子,譬如采訪“瘋狂英語”創(chuàng)始人李陽時,因為受夠了懦弱而走向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