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范文3篇

時間:2022-01-09 作者:Animai 讀后感

蕓蕓眾生中,每一個都會是父母,是別人的兒女,其實我們都在平凡的忙碌中顯示著不平凡,要知道活著就是勇氣。以下是范文社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范文3篇相關(guān)參考資料,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歡迎你的閱讀。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范文3篇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1

很多東西是沒有看懂的,這本書是需要不斷的翻閱吧。不過有兩點是稍微理解了一些,一是生命的存在是要負責任的,作為子女的責任,作為丈夫或妻子的責任,為人父母的責任等等你在這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所要擔當?shù)暮驮诟鱾€角色所享受的樂趣,都應(yīng)該是你活著的意義。但是,如果是一個智障人士或精神異常(天生或后天的),他們的責任又是什么呢,如果沒有責任,難道他們生活就沒有意義了嗎,還是說討論的僅限于可以正常思維的人呢?

二是經(jīng)歷苦難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義,比如作者從集中營九死一生悟出生命的意義,就像跑步(當然這不能叫做苦難)當你呼吸急促、口干舌燥、雙腿發(fā)酸時,腦袋里其實想的只有怎么堅持下去,怎樣提高1秒的速度,怎樣多100米,不斷的堅持突破,你會發(fā)現(xiàn)大汗淋漓后的舒暢,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跑步如此的快樂,慢慢的你的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越來越好,喔,這就是跑步的意義,大概可能弗蘭克爾就是這樣的意思吧。人的生命對于各類痛苦和不適是完完全全Hold得住的,只是越來越舒適的條件讓更多的人忘記了苦難的模樣,生命的意義也就只停留在的欲望的滿足。So,活著的意意義究竟是什么呢。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2

誠如書中所言,《活出生命的意義》想要追問的,并非抽象的生命意義,而是當生命向我們提出了問題時,我們該如何作答。特別當這樣的問題格外艱難的時候。

聽說《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是因為心理中心高飛老師的推薦。最初打動我的,我想是書名?;畛錾囊饬x,誰不想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呢?更何況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根據(jù)百度百科,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猶太心理學家,除他和妹妹而外,全家死于奧斯維辛集中營;開創(chuàng)了心理學上的意義治療法,給了無數(shù)人生活下去的勇氣;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光是聽聽都勵志。

于是迫不及待把書買了回來。那時兒子尚小,喜歡聽我念書。我倆很快讀完了第一部分,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敘述角度很獨特,氣氛也不沉悶,我倆津津樂道于集中營里有關(guān)未來的好笑的夢想,比如將來去做客的時候忘記了自己是誰,央求女主人“從鍋底給舀一勺”。

讀到第二部分,意義療法,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既沒有故事情節(jié),也產(chǎn)生不了共鳴,努力讀了十幾頁之后,根據(jù)兒子的建議,我倆放棄了讀下去的努力。

再次拾起這本書,是2016年的夏天。6月底父親檢查發(fā)現(xiàn)癌癥且已轉(zhuǎn)移。隨后我進入一種極度焦慮的狀態(tài),時刻覺得心砰砰亂跳,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卻不困也不餓。后來跟一位也是父親患癌癥的朋友交流,她說自己得知消息后的反應(yīng)是全身不停發(fā)抖,怎么也控制不住。

為了緩解焦慮,我去看了心理醫(yī)生,但只去了一次。醫(yī)生很好,卻沒有辦法真正幫助到我。

在等候治療期間,7月2日,按照早先安排的出差計劃,我登上了飛往上海的飛機。臨出門前,不知怎么看到了這本書,就把它塞進了背包。飛機上睡不著,我翻開了它。

當我走下飛機時,只覺得又累又餓,我知道自己挺過來了。

現(xiàn)在想來,當我們突遇苦難時,第一個反應(yīng)不是悲傷和痛苦,而是受騙的感覺。猛然覺得,自己如此珍視的那些幸福和快樂原來都是虛假短暫的。父母與我們一起生活,溫暖和睦,兒子出生后一家人更是其樂融融。突然所有這一切都要結(jié)束了,那它又為何要存在呢?我們經(jīng)歷這樣的苦難又到底有什么意義呢?平生第一次,我開始懷疑人生,我想這應(yīng)該是書中所述“存在之虛無”的一種表現(xiàn)吧。

寫這篇文章時,我找到了2016年7月2日23:18私密發(fā)送的微信,照片是從賓館俯瞰窗外的點點燈火,上面寫著:“上海的夜景,7月2日。趕上上海下雨,晚點五個小時終于到了。雖然心思煩亂,然而覺得還是在往好的方面走,加油!”

后來我曾經(jīng)嘗試回想兩個多小時的飛行途中自己的心路歷程,不過能夠想起來的實在不多。只記得在飛機落地合上書的一剎那,心里最明確的想法是,讀后感。有一天我的兒子,也會遭遇我和父親今天所遭受的苦難。雖然我們不能選擇讓這樣的苦難不發(fā)生,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如果我們選擇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應(yīng)對苦難,這種態(tài)度一定能夠幫助到兒子。

作者在“苦難的意義”這一節(jié)的開頭寫到,“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即使在看似毫無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對無可改變的厄運,人們也能找到生命之意義?!逼婷畹氖牵斘乙庾R到意義之存在時,突然就跟命運和解了。

更奇妙的是,我很快看到這意義發(fā)揮作用了。父親生病到離世,正是兒子小升初的重要階段。和善慈愛的姥爺一直是他最好的伙伴。父親走了之后,有一天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跟我說,他去姥爺床上躺了一會,因為床上有姥爺?shù)奈兜?。父親9月27日突發(fā)中風的時候,他正好在家,給我打了電話之后看著救護車拉走了姥爺。之后他經(jīng)歷了華賽考試失利,也特別遺憾最相信他能夠逆襲的姥爺沒看到他奧賽得獎和進入心儀的學校。上中學之后他遇到些困難,曾經(jīng)有一段比較艱難的日子。后來他跟我說,他告訴自己不要哭,要去面對,他說:“我想媽媽遇到姥爺這么大的事都能挺過來,我也一定能?!?

在“生命的意義”這一節(jié)中,作者寫到:“由于生命中每一種情況對人來說都是挑戰(zhàn),都會提出需要你去解決的問題。。。。。。人不應(yīng)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么,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簡單地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

所以人生,說到底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回答生命的提問,又不斷在回答中去追尋意義的過程吧。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3

本書作者是以心理學家的視角來描述他在集中營的幸存歷程, 換一個角度來看,是在極端情況下的人類適應(yīng)的實驗歷程,極具研究價值——生理的,以及心理的!

比如:

1、集中營的人群,普遍的價值滿足感和欲望需求,降低到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的最底層:面包以及香煙,就能給他們帶來如同“天堂”般的短暫快感——因為生理饑渴的驅(qū)使,大腦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機能上,如同電腦內(nèi)存不足時的降頻,人類降階返回到動物層級。

2、看到人類的心理適應(yīng)性的極致:集中營后來的時段,作者看到營友尸體時的感覺是“完全沒有感覺”,沒有悲痛,沒有恐懼,沒有想法,即使這是昨天同組聊天的朋友。集中營的任何殘暴行徑,已經(jīng)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發(fā)生——溫水煮青蛙,青蛙也是這般適應(yīng)的么?

本書后半部分,講述“意義療法”。

作者是集中營的少數(shù)幸存者,并且是更極少數(shù)的始終保持“高貴人性“的集中營生存者。通過回溯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作者認識到“賦予生命意義”——對妻子的愛和渴望,以及必須完成的心理手稿——讓他的能量小宇宙始終在線,最終借助”命運之手”,渡過浩劫。

書中有些具體的案例,講訴“意義療法”是如何運作于普通患者的,可以看看。

初步感覺:

1、和《秘密》中的愿景模式的構(gòu)造有相似之處?

2、和日本“森田療法”結(jié)合起來應(yīng)用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