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的心得體會6篇

時間:2023-05-20 作者:Youaremine 心得體會

要知道引人深思的心得體會,通常是我們認真思考后寫出的,寫心得的好處,一方面能提升自我,也能更新替代想法,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故居的心得體會6篇,供大家參考。

故居的心得體會6篇

故居的心得體會篇1

正月初三,我和爸爸媽媽、外公外婆自駕去紹興游玩,出發(fā)前,外公笑稱這可是專門為我設(shè)計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我們?nèi)チ唆斞腹示樱谶@里,魯迅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青瓦粉臺,雖然老房子頗有些年紀,但保存得非常好。小堂沿、祖母臥室、魯迅起居室……看過文字介紹,再看看陳列的一件件舊物件,我仿佛穿越到了魯迅小時候,那個有長媽媽講故事、小魯迅嬉戲玩耍的情境。

從魯迅故居出來,走不多遠便是此行的第二站——魯迅紀念館。紀念館共有二層,一進大門,看到的是魯迅先生的半身雕塑,旁邊赫然寫著“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幾個大字,媽媽說,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在紀念館,我了解到了更多魯迅的生平軼事,比如家境從富裕到落魄,從被人寵愛的長子長孫到天天跑藥鋪當鋪被人瞧不起……這些都給魯迅的成長帶來多么巨大的影響啊!

三味書屋是我們一行的第三站,據(jù)說這是當時紹興城里比較有名的一個私塾,魯迅小時候就在這里聽壽鏡吾先生上課。我看到了當時魯迅求學時用過的一張硬木書桌,桌角上刻著一個“早”字。原來,有一次魯迅上學遲到,受到壽先生的嚴厲批評,他很慚愧,就在書桌上刻了“早”字用來告誡自己??梢?,偶然犯了錯不要緊,頂重要的是要能牢記在心,積極改正!

故居的心得體會篇2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每當我讀到這句名言,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偉大的開國──周恩來。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參觀了位于古城楚州駙馬巷中心的周故居。駙馬巷的兩邊有許多仿古的店鋪,店里賣的都是楚州的土特產(chǎn)和琳瑯滿目的小紀念品,店鋪里擠滿了購物的游客。

我們走了一會兒,遠遠地就看見鄧小平爺爺提寫在紅匾上的“周恩來同志故居”七個流金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走進大門,一眼就看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銅匾掛在墻上?!肮植坏糜心拿炊嗟膶W生來這兒參觀呀!”我暗想。繼續(xù)向前走,我來到了周童年讀書的地方。這兒陳列著用過的文房四寶,還有一些書籍。童年的學習認真刻苦,在認字、背誦、書法和默寫上成績出眾,初步顯露了他的聰明才智。在這兒,我仿佛還能聽見少年恩來激昂的聲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接著,我們來到了周的誕生地。那是三間老式的.平房。

右邊是出生地,里頭還懸掛著父親和母親的畫像。左邊是父親讀書和休息的地方。再往前走,便來到了主堂屋。這是曾祖父居住過的屋子。右邊的房里還有棋盤呢!穿過主堂屋,來到了后花園?;▓@里最吸引我的就是一株“一品梅”。聽講解員說,這是的祖父在出生那天親手種下的,希望年幼的恩來長大后能夠“其官一品;其德一品?!?/p>

最后,我們來到了鄧穎超紀念館,里面陳列著鄧穎超不同年代拍的一些照片。小時候的生活很清苦,但他是樹立了遠大的志向,并用自己的行動實現(xiàn)了目標。我們生活在這么幸福、和平的年代,更要好好學習,才能把的家鄉(xiāng)建設(shè)地更加富饒、美麗。

故居的心得體會篇3

陳云紀念館建成開館于200x年6月6日,是系統(tǒng)介紹陳云生平業(yè)績的傳記性專館。展廳以圖片、文獻、實物、多媒體等陳列、展示方法,生動地反映了陳云的光輝一生。

一進入陳云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在翠竹輝映下的陳云同志的白色雕像,讓人馬上聯(lián)想到他生平的高風亮節(jié)。在講解員的帶領(lǐng)下,我們依次參觀了四個展廳,陳云紀念館的第一、第二、第三個展廳,我們看到了很多陳云同志的圖片、文獻、實物等。在多媒體館廳,我們觀看了記錄片,生動地反映了陳云的光輝一生。陳云同志的一生為了黨、國家和人民,始終任勞任怨,體現(xiàn)了一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寬廣的胸襟、深邃的思想、務(wù)實的作風。陳云同志在他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為國家、民族的解放,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作出的卓越貢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yè)重如山”人生信念,深深感染了我們。他執(zhí)著追求理想,始終忠于黨和人民;他堅持實事求是,敢于堅持真理;他善于總結(jié)經(jīng)驗,崇尚真抓實干;他一貫謙虛謹慎,始終淡泊名利。

陳云的一生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為中國建設(shè)社會主義而頑強奮斗的一生。陳云同志是我們黨和國家第一代領(lǐng)導的集體成員,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shè)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陳云不是軍人,但他參加指揮的“四保臨江戰(zhàn)役”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戰(zhàn)役。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他在中國革命的關(guān)鍵時刻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遵議會議上,陳云積極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為中國革命實現(xiàn)歷史性的偉大轉(zhuǎn)折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撰寫的《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手稿》詳細地記錄了遵義會議的具體內(nèi)容,是珍貴的歷史文獻。陳云同志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重要領(lǐng)導人,長期主管經(jīng)濟工作,無論是建國初期還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以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都積極地學習國外經(jīng)濟建設(shè)的成功經(jīng)驗,結(jié)合中國國情,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為我國的經(jīng)濟建設(sh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陳云同志為寶鋼題寫“埋頭苦干、從嚴要求、精益求精、不斷創(chuàng)新”16字方針,在今后工作中,我們也要努力向這16字方針靠攏。

陳云同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比較、交換、反復”的教誨雖言語簡潔,卻很精辟。他的話語道出了共產(chǎn)黨員在學習實踐問題上必須堅持的思維方式,是深入淺出的踐行科學發(fā)展觀。他的教誨對于工作的現(xiàn)實意義來說,是要敢于堅持講真話,敢于堅持實事求是,敢于堅持解決實際問題。而敢于堅持之中又要體現(xiàn)“對事不對人,與人為善,點到為止”的做人方式。正是這種執(zhí)著和追求,塑造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聯(lián)系前不久開展的保持共產(chǎn)黨員先進性教育,我感到,共產(chǎn)黨員要保持先進性就需要時刻注重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地履行自己的黨員責任,提高自身對黨對群眾的責任意識,才能真正從個人身上展現(xiàn)黨的先進性。我們要學習陳云同志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精神;學習陳云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精神;學習陳云同志求真務(wù)實、勇于創(chuàng)新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這就需要我們堅定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心系群眾,奮發(fā)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無私奉獻,充分發(fā)揮先鋒模范的作用;需要我們樹立科學的發(fā)展觀,從自身做起,實事求是,團結(jié)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共同進步。陳云同志曾經(jīng)說過:“出人出書走正路”,我們一定會自強不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而奮斗。

參觀結(jié)束了,但學習不會結(jié)束,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構(gòu)建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努力,要像先輩那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在自己的戰(zhàn)線上努力工作。同時自己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應(yīng)以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為榜樣,時刻以自身的模范行動來影響和帶動周圍的群眾,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接受組織的考驗。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不斷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工作定要加倍認真負責,使自己成為一名開拓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充滿活力的新世紀人才。為此,必須始終保持飽滿的學習熱情,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堅定信念,執(zhí)著追求,向先進、優(yōu)秀的同志學習,培養(yǎng)大局意識,使命意識,責任意識,自覺投身于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

這次旅途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小時,但它的教育意義以及對我們的啟示卻長久留在我們的心中!通過參觀陳云故居,我們紀念陳云同志,就是要更好地學習他的光輝思想、崇高品質(zhì)和精神風范。繼承和推進他同其他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將陳云同志的革命精神投入到我們現(xiàn)在的學習生活中去,努力地學習,踏實地做人,幸福地生活。這也是我們對陳云以及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傾注一生的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們最好的紀念了。陳云同志離開我們已經(jīng)10年了,在這10年里,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shè)取得了迅猛發(fā)展,成績卓著。今天,全國各族人民正滿懷豪情闊步前進在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征程上。一代偉人雖離我們遠去,但陳云同志的思想和品格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奮起!開拓前進!

故居的心得體會篇4

進入魯迅故居,只見一條窄窄的青石板兩邊,一溜粉墻黛瓦,竹絲臺門,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口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被一版再版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遏斞溉肥八艚o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觀了魯迅故居后,我知道了魯迅“棄醫(yī)從文”的故事,他邁出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是因為他認識到了改變國民性的重要,所以選擇了文學藝術(shù),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zhàn)斗武器。魯迅曾經(jīng)說過我若從醫(yī)只能拯救少數(shù)幾個人,而我從文拯救的則是一代人。

魯迅還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共產(chǎn)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戰(zhàn)線政策。他關(guān)心青年、培養(yǎng)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現(xiàn)在魯迅故居已被命名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讓更多的人受到魯迅愛國思想的熏陶,弘揚歷史文化。

聯(lián)系現(xiàn)在,祖國正需要我們來強大發(fā)展,但強國必定要從科學開始,沒有豐富的知識就沒有中國強大的未來。所以現(xiàn)在

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發(fā)奮學習,發(fā)揚先輩的光榮傳統(tǒng),將來才能在各行各業(yè)貢獻我們的力量,把我們的祖國建設(shè)成世界強國。

故居的心得體會篇5

我早就聽說魯迅先生是中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作家、大文豪。今年寒假有幸來到紹興,讓我看一看魯迅先生幼時生活、學習的地方。

我們從故居的正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白墻黑瓦,顯得非常的簡陋,正當驚訝時,聽到導游介紹說,魯迅先生在當時也是富豪人家,但為了顯示當時魯迅先生的清廉,就用了白墻黑瓦。隨后我們又參觀了魯迅先生的客廳、臥室、廚房等地后,便來到了有名的百草園,此園坐落于魯迅故居的最北面,這里是魯迅先生兒時與伙伴嬉戲之所,我以為百草園必定是鮮花滿地,芳香濃郁,風景別致,誰想只是一個菜園,周圍幾株百年古樹,鐫刻著園內(nèi)的風雨歲月,世間滄桑。

從故居出來,沒走幾步就到了三味書屋,我想這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的,紹興舊時耕讀之風盛行,家塾私塾星羅棋布,“三味書屋”就是其中之一了?!叭稌荨痹麨椤叭鄷荨?,三余取義為“冬著歲之余,夜者日子余,陰雨者時之余也”。后來塾師壽鏡吾先生兒子將”三余”改為“三味”,取“讀經(jīng)味如稻糧,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此處為魯迅先生讀書之地。三味書屋正門一間房內(nèi),正面是一副梅花鹿圖,旁邊是八張桌椅,乃是學生習文讀書場所,魯迅先生的書桌上還刻了一個早字,以時刻提醒自己,激勵自己。我終于明白了魯迅先生為什么能成為一個大作家,是因為他兒時的努力為他奠定了基礎(chǔ),我們正處于這個黃金時期,一定要以魯迅先生為先榜,時刻激勵自己,鞭策自己。

此次魯迅故居之行真的是不虛此行,必定銘記在心!

故居的心得體會篇6

想著要去烏鎮(zhèn)走一遭,要去膜拜一下當代文學巨匠茅盾,就馬不停蹄地了解烏鎮(zhèn),終于知道自己原本對烏鎮(zhèn)的了解多么簡單幼稚,只是流在皮毛。

烏鎮(zhèn),在文化層面上,可以說是歷代文人精神的皈依地。南宋詩人陳與義,與當?shù)匚娜私缓?,曾留下“三友亭”,傳為佳話;明代洛陽人茅坤,來到烏?zhèn),許是《昭明文選》給了他一束靈光,后來就有《唐宋八大家文抄》的面世;清朝翰林出身的嚴辰,以為“為學必先立志”,于是有了立志書院。

想那茅盾的童年,就曾在立志書院里讀過書;在庚寅年五月,我站在立志書院的門前,就一直在想,這碧水黑瓦的烏鎮(zhèn),怎會如此耀眼,如此牽動我的心懷?那一刻走神,放佛頭枕烏鎮(zhèn)的月色入了夢,聽到書聲瑯瑯,看到書頁被一根根指尖拂動。

在茅盾故居旁側(cè),和一位老先生攀談,說及茅盾,老先生說:“說茅盾,不能撇開他的母親?!币痪湓?,令我思緒翻滾如潮,想到孟母三遷,想到岳母刺字,母親,在每個人的生命和成長印痕里都無法割舍的存在。

茅盾的母親陳愛珠,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女士。自幼飽讀詩書,聰明能干,相當有主見。14歲起替父母治家,出嫁后又不斷求教于丈夫,讀歷史地理,打開眼界。難得的是,茅盾10歲那年,丈夫病故,親自用正楷寫了挽聯(lián):“幼誦孔孟之言,長學聲光化電,憂國憂家,斯人斯疾,奈何長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即良師,十年互勉互勵,雹碎春紅,百身莫贖,從今誓守遺言,管教雙雛?!?/p>

這位母親,一生最大的收獲,就是培養(yǎng)了她的兩個兒子。

茅盾中學畢業(yè),面臨升學與就業(yè)的選擇。當?shù)亓曀?,清貧人家的孩子,中學畢業(yè)后,就該去謀一份職業(yè)養(yǎng)家,何況茅盾又早年喪父,還是長子。但母親把娘家一千兩銀子的陪嫁,給兄弟倆平分下來,這樣,母親力排眾議,讓茅盾繼續(xù)讀書,后來,考取北大預科。

每個寒假,茅盾并不回家,而是和二十四史為伴。母親的決定影響了茅盾的一生,從此,他走出家鄉(xiāng),走向一個未知的世界,那個世界交織了光和影,充滿了矛盾和希望。

茅盾故居在烏鎮(zhèn)觀前街17號。

觀前街很是恬靜,幽長的街道,給人望不到盡頭的感覺。感覺江南古鎮(zhèn)的小巷都是這樣的,拖著長長的自己的影子,走啊走,就像走入夢里似的,悠遠,綿長。與長長的街道相應(yīng)和著,街面也不寬,兩旁盡是木結(jié)構(gòu)的樓房,錯落有致的屋檐,織成一條此起彼伏的線條,自有韻味在其中。行走其間,慢慢地凝望兩邊的古樸房舍,感受這份寧靜,竟生出在這長住的念頭來。

我喜歡烏鎮(zhèn)的這種婉約和雅制,心里就想,烏鎮(zhèn)能夠留住陳與義、茅坤這些文化人腳步的,是否也是這種屋檐織成的線條,再加上昭明太子的痕跡?每個到烏鎮(zhèn)來的人,必定從東大街進入,沿著觀前街,一直向西,走到春日的夢快要醒的時候,一個恍惚,就走進茅盾故居了。

穿越幽暗的走廊,就算已經(jīng)進入到故居內(nèi)部了,一行人拐進一間房,而我,順著走廊一直進去。

離開那個走廊,視線一下子開闊了,映入眼簾的便是院中的藤蘿架,我知道,架上有茅盾先生為孫女做的秋千,回想很多年前,茅盾和孫女在這里嬉戲,笑聲必定回蕩在這個院落里,抬頭凝望,院里極為陰郁,屬于南方特有的天氣。淡淡的流云里,還有沒有存留茅盾的音容?而那個喚他做爺爺?shù)膶O女,如今又會在哪里?會不會如我這般,在一個秋千架邊,懷念他的爺爺?我想,那是一定的。

回眸,與甬道盡頭的茅盾銅像靜靜相對,那安靜祥和的雍容之態(tài)里,令我感受到一種親切。這就是那個享譽中外編輯過10多種重要報刊,寫出《子夜》《蝕》三部曲、《虹》《春蠶》《林家鋪子》《腐蝕》《清明前后》等共計1200多萬字的小說家,這就是那個集評論和學術(shù)論文、散文、詩歌,翻譯外國小說戲劇等于一身的學者作家?

銅像下面,是用黑色大理石雕刻的一本攤開的書,上面刻有《子夜》的手稿,想到雙橋鎮(zhèn),想到石板路,對這一方養(yǎng)育了茅盾的水土更是心懷敬意,很多年,這些婉約的水和石板路流連在茅盾的筆下,而今,茅盾又為他帶來了多少榮耀?每年一次的茅盾文學獎頒獎大會就在這里舉行,對烏鎮(zhèn),這是一個盛會,一次文學的盛宴?;罱j(luò)的,不僅僅是文化,更重要的是內(nèi)心的安穩(wěn),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與茅盾對視,可以除去塵世的喧囂。

拐進西廂房,那里曾是茅盾晚年起居的地方。

西廂房是一大間,由一個大書櫥隔成兩間,外面起居室,放著茅盾當年從上海運來的一套沙發(fā),茅盾晚年的時候,就在這里接見很多要人還有讀者。內(nèi)室是書房,北窗下放著一張茅盾當年定做的大寫字臺,在一九三五年,茅盾就在這里完成了中篇小說《多角關(guān)系》。

西墻邊有一長桌,是茅盾練書法的地方,凝視著桌子上散發(fā)著古樸氣息的墨硯,想象著很多年前茅盾在這里揮動筆桿,偶爾凝神窗外的花草,偶爾扶著疲倦的腰身嘆氣,眼淚上了眼眶,想到霜葉紅于二月花,竟撲撲滴落下來,伸出手指觸摸那張桌子,仍舊不能自已,茅盾,這個用文字書寫了一生的人,此刻,會寂寞嗎?或者再沒有靜閑的一刻了!

走出房門,茅盾當年親手種植的棕擱和一叢天竹,現(xiàn)今棕櫚的枝干已超過七米多高的院墻,天竹郁郁蔥蔥,枝繁葉茂,它們當是延伸了茅盾文學的精髓要義,和茅盾的精神指向一道,給前來拜謁的后人以警醒和啟迪;也或者,他們代替了茅盾本身來迎接前來的文化人群,而茅盾自己隱身于葉叢間,再不現(xiàn)身,安心書寫另一個塵世的華章了。

這樣想著的時候,心里寬慰很多,微笑上臉,背靠著棕櫚樹干,側(cè)耳傾聽從樹心里傳來的低語,它們紛紛告訴我:平心靜氣,視浮名為塵土,才可以守得自己的本真。

從茅盾故居出來,又一次站在立志書院的門前,凝視門框上懸掛的“茅盾童年讀書處”的匾額,眼前就出現(xiàn)一個背著老式書包的孩童,在院子里蹦蹦跳跳的,一副天真但不幼稚的面容;穿過院落,抵達天井,頭上又是“有志竟成”的匾額,還有茅盾青年時的漢白玉雕像。

一襲白衣的茅盾,看一眼,說不出的端莊威儀,這與他一直擔任政治官員有關(guān),身上自自然然的散發(fā)出一股凜然正氣,令一些心內(nèi)固有的膽怯,矛盾和掙扎都會沉穩(wěn)下來,也似乎有一種力量,回到你走出某種漩渦……佇立片刻,竟也心內(nèi)坦然很多,浮躁和虛榮都已成為過眼煙云,消失得無影蹤了。

“箭云樓”作為立志書院的主建筑,這種重檐式樓閣,原是茅盾早年就讀的教室,現(xiàn)作“茅盾走過的道路”專題陳列室,成為茅盾故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張桌子旁靠定,看到櫥窗里有這樣一段話:“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極力用功勉成大器。”這當是茅盾最初的被肯定和斷言吧?尚在小學時候,就這樣被肯定一生的人有幾個?茅盾是一個異數(shù)!

想到茅盾在創(chuàng)作最后一部作品《我走過的路》時,曾在燈下寫道:“自知來日無多,凡所見所聞所親身經(jīng)歷,一時都如斷爛影片,呈現(xiàn)腦海。百感交集,又百無聊賴。”想到茅盾最后的心路歷程,有無奈的認命,一種淡淡的遺憾滿足自心間彌漫而生,假若我自己,在暮年的時候,有這樣的感慨,也當是該欣慰的吧?

退出立志書院,在觀前街站定,再次地想這烏鎮(zhèn)——從昭明太子在這里讀書開始,到茅盾在這里發(fā)奮,這千百年來的文化史中,書籍應(yīng)該成為烏鎮(zhèn)的靈魂所在,也只有書籍,才可以讓人記住在烏鎮(zhèn)身上流過的所有印記,也只有書籍,才可以成為文化人前來拜謁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