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學設計8篇

時間:2023-01-03 作者:Iraqis 教學計劃

學會制定教學設計,在今后的教學中起著很好的效果,大家在寫教學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區(qū)別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高中生物教學設計8篇,供大家參考。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8篇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篇1

一、基因突變(閱讀教材p80~82)

1.概念: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

2.時間:主要發(fā)生在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

3.原因外因物理因素:如紫外線、x射線等化學因素:如亞硝酸、堿基類似物等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等內因dna分子復制偶爾發(fā)生錯誤dna的堿基組成發(fā)生改變

4.特點普遍性: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隨機性:可以發(fā)生在生物個體發(fā)育的任何時期和部位不定向性:可產生一個以上的等位基因低頻性:在自然狀態(tài)下,突變頻率很低

5.意義

(1)新基因產生的途徑。

(2)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3)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

6.實例——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紅細胞由正常中央微凹的圓餅狀變?yōu)閺澢溺牭稜?,易發(fā)生紅細胞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貧血。

二、基因重組(閱讀教材p83)

1.概念: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2.類型比較

類型發(fā)生的時期發(fā)生的范圍

自由組合型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

交叉互換型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隨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交換

3.意義: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對生物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重點聚焦

1.鐮刀型細胞貧血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基因突變的原因是什么?

3.基因突變有哪些特點?

4.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有哪些重要意義?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篇2

一、教學目標:

1、識別幾種細胞器形態(tài)

2、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辯證觀點。

3、說出細胞溶膠的功能。

4、簡述細胞器的協(xié)調配合。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細胞器的形態(tài),功能;細胞器的協(xié)調配合

三、教學方法:討論探究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引入新課

第二章:細胞的結構

第三節(jié):細胞質

細胞質的概念

細胞溶膠【創(chuàng)設情景】多媒體展示細胞結構示意圖:

細胞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細胞膜和細胞壁的結構和功能,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細胞質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細胞質中各結構之間的聯(lián)系。

?提問】什么叫細胞質?

資料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有些蛋白質是在細胞內合成后,分泌到細胞外起作用的,這類蛋白質叫做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體等??茖W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時,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豚鼠的胰腺腺泡細胞中注射3h標記的亮氨酸,3min后,被標記的亮氨酸出現(xiàn)在附著有核糖體的內質網中;17min后,出現(xiàn)在高爾基體中;117min后,出現(xiàn)在靠近細胞膜內側的運輸?shù)鞍踪|的囊泡中,以及釋放到細胞外的分泌物中。

?總結】細胞內部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各細胞器就是各個車間,具有一定的功能,相互協(xié)作,共同完成細胞的功能。

?提問】在分析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必須先將各細胞器分離出來再加以分析,那么用什么方法分離各細胞器呢?

?講述】分離得到各種細胞器后,下面我們就了解一下各種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線粒體的分布,形態(tài),結構,功能?

?提問】聯(lián)系線粒體的功能,猜猜心肌細胞與腹肌細胞相比,二者線粒體的數(shù)量上應該有沒有區(qū)別?

飛翔鳥類胸肌細胞中線粒體比不飛翔鳥類的多,運動員肌細胞線粒體的數(shù)量比缺乏鍛煉的多,為什么?

生長旺盛的細胞或生理功能活躍的細胞中線粒體居多,如肝細胞中多達20__個,一般細胞中為幾十個至幾百個。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什么叫質體?葉綠體的分布,形態(tài),結構,功能?

?提問】比較線粒體和葉綠體?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內質網的分布,形態(tài),結構,功能?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核糖體的分布,形態(tài),結構,功能?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高爾基體的分布,形態(tài),結構,功能?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液泡的分布,形態(tài),結構,功能?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中心體的分布,形態(tài),結構,功能?

?提問】各細胞器之間的液體部分叫什么?

?小結】我們來總結一下各細胞器的膜層數(shù),基本結構和功能。

學生思考、回答:

細胞質是細胞膜包被的細胞內的大部分物質

成分:有各種細胞器和透明、黏稠、流動著的液體組成.

細胞器的成分:有膜包被,如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等。無膜包被,如中心體、核糖體等。

他們共同完成細胞的功能。

差速離心法

學生回答:

分布:動植物細胞

形態(tài):顆粒狀或短桿狀

結構:雙層膜:內膜折疊成嵴;基質,含有有氧呼吸的酶,和少量的dna.

功能:是細胞有氧呼吸的場所(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95%能量)

質體分為白色體和有色體。白色體是貯存脂質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見光的細胞中;有色體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葉綠體。

形態(tài)分布:在很多植物細胞內,呈橢球形、球形,

結構:雙層膜;基粒:由囊狀結構堆疊而成;

基質:少量的dna

功能:光合作用場??

共性:雙膜、dna、能量轉換站

分布: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

形態(tài):由單層膜連接而成的網狀結構

功能:蛋白質、脂質合成和加工的車間

分布:附著在內質網上,游離在細胞質基質

形態(tài):橢球形粒狀小體(無膜結構)

組成:rna和蛋白質

功能:生產蛋白質的機器

分布: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

形態(tài):扁平囊狀結構和小泡

功能:對來自內質網的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的“發(fā)送站”

分布:植物細胞

形態(tài):泡狀結構;細胞液有糖類、無機鹽、色素、和蛋白質有機酸和堿

功能:調節(jié)細胞的內環(huán)境;液泡具有一定的濃度,可以是細胞保持膨脹狀態(tài)

形態(tài):由兩個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圍物質構成,不具有膜。

分布:總是位于核附近的細胞質中。

功能:與動物細胞有絲__有關。

細胞質中除細胞器以外的液體部分稱為細胞溶膠

含有多種酶,是多種代謝活動的場??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篇3

一、教材及學習任務分析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普通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塊3第五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它是本章第一節(jié)的知識延伸,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三大功能中最重要的一個功能。《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揭示了能量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流動過程和特點。能量的流動在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論從個體層面還是群體水平,都是存在的。我們學習時,一般在群體水平上研究,這種將群體看作是一個整天的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會經常用到。

同時,在本節(jié)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掌握能量流動的概念以及能量流動的方式和過程。能過具象化的表示或闡述能量流動的流程。能夠概述能量流動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嘗試調查周圍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情況。

二、學習對象分析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是建立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基礎之上的,它體現(xiàn)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同學們已經學習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基本的了解,但是缺乏將個體看做一個整體進行系統(tǒng)性分析的能力,這樣會導致分析能量流動時以個體的視角審視,無法深刻領會能量流動的內涵。同時學生缺乏具象化思維能力,可能會無法分清能量流動的過程和方向。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知識目標】

1、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概述能量流動的特點。

3、說出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能力目標】

1、使用數(shù)據(jù)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

2、嘗試調查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情況。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處理相關數(shù)據(jù),計算能量利用效率。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關注農業(yè)發(fā)展和生態(tài)農業(yè)的建設,形成生態(tài)學觀點。認同科學服務于社會觀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五、學習研究目標

1.在群體水平上分析能量流動的過程。

2.闡述能量流動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

六、學習思路設計

本節(jié)教學可以從“問題探討”出發(fā),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能量角度考慮,并提示學生“生命活動離不開能量,生物需要不段的獲取能量才能夠生存”。進一步引導學生“那么什么是能量呢?能量一般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xiàn)呢?不同的生物獲取能量的方式是如何的呢?”在一步步的引導中,學生能夠逐漸明確能量的存在形式,可以將抽象的“能量”概念具象為“食物,陽光”等實物。

然后再進一步的引導學生回答“是不是獲取了能量以后,所有的能量都被利用呢?能量是沿著什么線路進行流動的?”。其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能量流動的短暫性思考,鋪墊后面的知識內容。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之上,提出能量流動的概念。然后引導學生“我們如何研究能量流動最能夠直觀的表現(xiàn)能量流動的脈絡呢?”

七、學習準備

網絡資料的準備:制作能量流動的多媒體視頻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篇4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系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5、使學生了解合理施肥、無土栽培原理和實用。

二、能力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系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huán)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在教學中介紹合理施肥、無土栽培原理和實用,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xiàn)代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講述了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合理施肥以及無土栽培的基礎知識。

1、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教材在第一章中已經學習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基礎上講述了:

(1)什么是礦質元素

將植物烘干后充分燃燒,植物體中的c、h、o、n元素會以二氧化碳、水分、分子態(tài)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氣體形式散失,而礦質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礦質元素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它們主要是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氮元素雖在燃燒過程中散失,不存在于灰分中,但是氮與其它礦質元素一樣,也是植物從土壤中以無機鹽的形式吸收來的,因此,也將氮歸于礦質元素一類。

(2)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目前,科學家確定的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有13種,其中n、p、s、k、ca、mg等6種屬于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7種屬于微量元素。

(3)簡要地講述了確定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

在人工配制的培養(yǎng)液中,除去某一種礦質元素后,植物的生長發(fā)育不正常了,而補充這種礦質元素后,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又恢復正常的狀態(tài),就說明這種礦質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2、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教材主要從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器官、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主要部位、礦質元素的存在形式、礦質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幾個方面介紹了植物對礦質元素離子吸收,其中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個過程教材概括為兩步:首先礦質元素離子通過交換吸附到根細胞表面;然后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內。

教材特別強調了根對礦質元素離子吸收與根細胞呼吸作用的密切關系。

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1)礦質元素的運輸

教材簡要講述了礦質元素進入根毛以后如何最終進入導管和礦質元素如何被利用的知識。教材還通過列舉科學家所做的實驗強調了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與根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即植物運輸水分和運輸?shù)V質元素是一個同一過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礦質元素離子不是同一過程,因此蒸騰作用能促進水的吸收和運輸,也能促進礦質元素的運輸?shù)牡览恚荒艽龠M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教材還提到了植物體除了根以外、葉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及其在農業(yè)生產實際中的重要意義。

(2)礦質元素離子的利用

教材介紹了礦質元素離子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與其能否被重復利用之間的關系。

4、教材注意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概括地講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礎知識,并且簡要講述了無土栽培這一新技術的基本原理、特點以及優(yōu)點。此外,本節(jié)還在“課外生物科技活動”欄目,鼓勵學生利用無土栽培技術培養(yǎng)植物。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篇5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章學習了高倍鏡的使用及本章第一節(jié)的有關細胞膜的知識以后,再進行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就有了良好的基礎。由于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還是比較低,線粒體較小,在高倍鏡下,在短時間內學生可能較難觀察到,所以教師要準備好示范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的

①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測葉綠體和線粒體。

③簡述細胞膜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

④討論細胞中結構與功能的統(tǒng)一、部分與整體的統(tǒng)一。

2、能力目標

通過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鞏固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和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觀察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加強學生對細胞微觀結構的認識。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建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tǒng)一的觀點,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①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細胞中的幾種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細胞膜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

2、教學難點

①細胞器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

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

?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實驗探究法、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動手、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準備20臺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消毒牙簽,新鮮黑藻葉,1%的詹那綠染液。

2。課件制作:制作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動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等的幻燈片。

?教材處理】

根據(jù)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信息量有限制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及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第二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及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1)放映一張某玩具廠忙碌的車間的動畫片。

提出問題:

①一件優(yōu)質的產品是如何通過個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生出來的?

②細胞內也存在類似工廠的各種車間嗎?

③細胞內的各種“車間”是怎么樣的?

(2)總結: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發(fā)生著物質和能量的復雜變化。細胞內部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在細胞質中有許多忙碌不停的“車間”,這些車間都有一定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等,它們統(tǒng)稱為細胞器。

①觀看動畫片;

②結合生活經驗,以及對細胞的觀察,展開討論。

③學生傾聽,并參與交流。

①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出新課;

②通過類比,學生能更形象地認識細胞內的各個“車間”──細胞器。

(1)教師先引導學生制作黑藻葉片細胞及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黑藻葉片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記載和描述觀察現(xiàn)象,然后依次討論與交流:

針對該試驗提出如下問題:

①描述觀察到的黑藻細胞的葉綠體分布和形態(tài)。

②植物的葉子為什么是綠色?

③描述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線粒體分布和形態(tài)。

(2)總結:在顯微鏡下葉綠體散布于細胞質中,呈綠色的、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正是由于植物葉肉細胞中有大量葉綠體,所以植物的葉子是綠色的??梢钥吹奖徽材蔷G染成藍綠色的線粒體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線粒體形態(tài)多樣,有短棒狀、圓球狀、線形、啞鈴形等。

①學生動手制作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

②記載和描述觀察現(xiàn)象;

③展開組內討論和小組間交流等活動;

④傾聽總結,并參與交流。

①學生對微小的細胞總有一種神秘感,通過親自觀察細胞來解決自身的疑惑對學生來說是很有誘惑力的,這樣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探究的學習興趣和激情;

②訓練了學生制做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③知道葉綠體和線粒體在細胞內的分布和形態(tài);

④對微觀世界的細胞有了初步的認識。

細胞的呼吸

一、教學目標:

?知識】:

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理解)

說明細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討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理解)

?技能】:

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學重難點:

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重點);

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難點)

三、課前準備:

知道兩個小組學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

回顧atp的生理功能,糖類、脂肪被細胞分解后把能量儲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鍵中。提出問題:有機物進入細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體外,有機物與氧氣發(fā)生燃燒反應,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有機物在細胞內也是通過復雜的氧化反映產生能量的。

引出細胞呼吸的概念

回顧舊知識,受教師的問題所引導,進入新課。

(二)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對引導其他學生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提問,并進行歸納。(問題如:為什么選用酵母菌作為實驗材料,而不選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總結出結論: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引導學生說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產生co2;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2

對實驗的設計、結果進行交流和表達,并回答老師和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有氧呼吸

提出問題:在學習細胞器的內容中,和細胞有氧呼吸有關的細胞器是什么?闡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用幻燈片展示線粒體的結構,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表述,以問題作為引導:1。線粒體是由多少層膜組成;2外膜和內膜在形態(tài)上有什么區(qū)別,內膜的特點如何與線粒體的功能相適應;3。內膜和基質上有什么物質。

以幻燈片為輔助,講授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注意整理三個階段發(fā)生的場所、能量的變化、產物。

提出問題:有氧呼吸與有機物在體外燃燒放能過程比較,有什么區(qū)別呢?

簡單介紹有氧呼吸能量的轉化效率,可以讓學生來計算。一般內燃機的效率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轉變?yōu)闊崮堋?/p>

回答問題(線粒體)

觀察線粒體的結構,并回答相關問題,并把多個問題的答案進行整合,得出線粒體適應有氧呼吸功能的結構。

學生閱讀相關內容,填寫表格,并進行分組討論后,分別講述有氧呼吸三個階段。

比較兩者的區(qū)別,分析有機物產傷的熱能的生理意義。

(四)第一課時小結及練習

用幻燈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圖,指導學生完成練習。

(五)無氧呼吸

提出問題:人體所有的細胞任何時候都在進行有氧呼吸嗎?師生共同列舉一些無氧呼吸的例子(如馬鈴薯塊莖,水稻的根、蛔蟲、骨骼肌細胞在缺氧的情況下等

無氧呼吸的場所、過程、產物、能量的變化

以乳酸、酒為例子,講授發(fā)酵的概念。

通過用圖表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者的區(qū)別,指導學生概括無氧呼吸的概念

舉出生活中遇到的無氧呼吸的例子。

知識目標

1、了解真核細胞增殖的方式及意義。

2、理解細胞周期的概念。

3、準確描述細胞有絲分裂各階段的重要特征。了解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

4、掌握有絲分裂的過程、特征和意義。尤其是dna和染色體的規(guī)律性變化。

能力目標

1、學習用曲線圖描述dna和染色體數(shù)量的變化規(guī)律

2、通過學習有絲分裂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圖像、解讀圖像的能力。

3、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制作臨時裝片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識圖和繪圖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細胞周期以及有絲分裂過程中dna和染色體的規(guī)律性變化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樹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使學生對生命的運動性、對事物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等哲學問題有正確的認識。

2、通過對實驗思路的分析和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嚴謹?shù)目茖W工作作風。

教學建議

細胞都是通過細胞分裂產生的,細胞分裂是生物體生長、發(fā)育和生殖的基礎。在細胞的生命周期中,一個新形成的細胞要經歷生長、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過程;其中也有些細胞始終保持分裂增生能力,不發(fā)生細胞的分化過程。在細胞增殖這一部分中,有絲分裂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細胞分裂的三種方式是真核生物細胞增殖的方式。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細胞那樣進行無絲分裂、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

細胞分裂的三種方式中,有絲分裂是最主要、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多細胞生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體細胞的增多就是通過有絲分裂實現(xiàn)的。無論是單細胞真核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他們各種形式的無性生殖也是通過有絲分裂完成的。這將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中再進一步闡述。有絲分裂還是學習減數(shù)分裂的基礎,而減數(shù)分裂知識又是學習遺傳變異規(guī)律的基礎。由此可見有絲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講透,要讓學生真正掌握有關知識??梢酝ㄟ^不同方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到認識和分析一個生命現(xiàn)象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還可以用圖形描述特點;用圖解和表格突出重點;用曲線描述量的變化規(guī)律和趨勢;通過實驗觀察、驗證生物學知識等……。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了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篇6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舉例說明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2.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三、教學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中的生物盡管多種多樣,千姿百態(tài),但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即使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須依賴活細胞生活。因此,從宏觀的生物圈逐級深入到微觀的細胞,有利于學生用全局的、系統(tǒng)的觀點來認識生物界。同時,從細胞到生物圈這些生命系統(tǒng)的各個結構層次,是本模塊和其他模塊將要逐一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本節(jié)教學建議用1課時。

本節(jié)在教學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選擇sars病毒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是基于以下兩點理由。

(1)sars病毒給人類的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學生經歷過并且相對比較熟悉的一類病毒,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病毒不是一個細胞,不具有細胞的結構,但它不能離開活細胞而獨立生活,選擇sars病毒侵害人體肺部細胞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有助于服務“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主題。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將病毒與細胞聯(lián)系起來,但不宜要求學生深入學習sars病毒的相關知識。

教師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電鏡照片或模式圖、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彌漫性陰影圖,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習過的病毒的結構組成,并與細胞作簡單比較。同時探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達成“像病毒那樣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也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的認識。

關于讓學生理解“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觀點,教材中的資料分析已比較全面,分別是從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體的不同生命活動等來論證這一觀點的。下表反映了編者的意圖。

免疫作為機體對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種防御反應,需要淋巴細胞的參與

由于本資料中的一些事例是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涉及的內容,因此,在分析本資料時,除按照教材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例如,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類發(fā)育的起點是從什么細胞開始的?新生兒逐漸發(fā)育長大是由于細胞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等等。

“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是本節(jié)的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tǒng)地理解這幾個層次,在理解這些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適當?shù)匮a充各個層次的名詞解釋,以利于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tǒng)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教師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現(xiàn)這幾個層次的遞進關系。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層次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這些層次中,只有種群和群落這兩個名詞是學生陌生的,需要教師用具體的事例補充講解。例如,在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鯽魚就是一個種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構成了一個群落。這兩個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學生能通過具體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種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幾個層次都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接觸過的概念,可以讓學生分組回憶、討論。

3.除教材列舉的事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其他的事例。例如,與心肌細胞同層次的還有平滑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等等;與心肌組織同層次的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個人、一棵松樹或一只草履蟲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統(tǒng)各個層次的關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統(tǒng)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問題探討

1.提示:病毒盡管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活細胞中的物質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體的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由于肺部細胞受損,導致患者

呼吸困難,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還侵害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

(二)資料分析

1.提示:草履蟲除能完成運動和分裂外,還能完成攝食、呼吸、生長、應激性等生命活動。如果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草履蟲不可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間,精子和卵細胞充當了遺傳物質的橋梁。父親產生的精子和母親產生的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中發(fā)育成胚胎,胚胎進一步發(fā)育成胎兒。胚胎發(fā)育通過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實現(xiàn)。

3.提示:完成一個簡單的縮手反射需要許多種類的細胞參與,如由傳入神經末梢形成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相關的骨骼肌細胞,等等。人的學習活動需要種類和數(shù)量繁多的細胞參與。由細胞形成組織,由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tǒng),多種系統(tǒng)協(xié)作,才能完成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涉及到人體的多種細胞,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參與。

4.提示: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fā)生障礙,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體的運動離不開肌細胞;興奮的傳導離不開神經細胞;腺體的分泌離不開相關的腺(上皮)細胞,等等。

(三)思考與討論

1.提示:如果把龜換成人,圖中其他各層次的名稱不變,但具體內容會發(fā)生變化。例如,心臟應為二心房、二心室;種群應為同一區(qū)域的所有人,等等。應當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個。如果換成一棵松樹,圖中應去掉“系統(tǒng)”這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種群的具體內容也會改變。如果換成一只草履蟲,細胞本身就是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tǒng)等層次。

2.提示:細胞層次;其他層次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層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胞就沒有組織、器官、系統(tǒng)等層次。另一方面,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能獨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動,某些生物體還是由單細胞構成的。

3.提示: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一個系統(tǒng),但不是生命系統(tǒng),因為生命系統(tǒng)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單靠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動的。

(四)練習

基礎題

1.(1)活細胞:a、d、g、i;

(2)死細胞:b、e;

(3)細胞的產物:c、f、h。

2.(1)細胞層次(也是個體層次,因為大腸桿菌是單細胞生物);

(2)種群層次;

(3)群落層次。

拓展題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活,因此,盡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質炎病毒,但不意味著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義具有兩面性,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態(tài)度都是不全面的。從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類更好地認識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藥物和疫苗,從而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從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會合成某些對人類有害的病毒,如果這些病毒傳播開來,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將給人類帶來災難。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篇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準確描述遺傳信息的轉錄過程。理解并掌握mrna結構特點及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分析轉錄的flash動畫及動態(tài)組圖,發(fā)展觀察識圖能力,提高分析歸納和推理判斷的能力,體驗用生物學觀點認識和分析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核糖核苷酸、mrna、trna等物質的結構及功能特點,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基本科學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mrna的結構特點,遺傳信息的轉錄過程。

(二)難點

理解轉錄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ppt展示一對雙胞胎的照片并引發(fā)學生思考:這兩個孩子如此相像,他們這些相似的性狀是什么物質體現(xiàn)的?

學生思考回答:蛋白質。

教師設問:他們性狀相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基因相同。

教師設問: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質合成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探究這一問題——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二)探求新知

1、rna的結構特點

教師設問:遺傳物質dna一般都存在于細胞核中,而蛋白質的合成則是在細胞質的核糖體上進行的,那么細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細胞質中蛋白質的合成過程的呢?

學生回答:應該還有一種中間物質,在dna和蛋白質之間充當信使。

教師對學生的設想給予充分的肯定,隨后用ppt展示這一信使——mrna的.結構和功能特點:由核糖核苷酸a、g、c、u組成,與dna配對,mrna上的堿基可以攜帶dna上的遺傳信息。rna分子較小,可以從核孔中出來進入細胞質中的核糖體。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62,自學trna和rrna的內容并完成與dna對比的表格,總結dna與rna在組成的基本單位、五碳糖、堿基、類型、分布、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區(qū)別。

教師將學生匯總的表格展示在ppt上,并強調每種rna的結構與功能的特點,讓學生初步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理念。

2、dna到rna的轉錄

教師設問:dna的遺傳信息是怎樣傳給mrna的呢?

學生帶著這一疑問觀看一遍完整的轉錄過程的flash動畫。

教師再次播放轉錄過程動畫,學生參考導學案上的問題串,即轉錄的場所、原料、產物、模板、配對的原則分別是什么?再次認真觀察每個過程的變化點。并完成表格。

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轉錄的過程,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糾正指導,引導學生總結出完成詳細的轉錄過程:

①dna雙螺旋揭開,dna雙鏈的堿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條鏈提供準確模板;

②游離的核苷酸隨機地與dna鏈的堿基碰撞,當核苷酸的堿基與dna的堿基互補時,兩者以氫鍵結合;

③新結合的核苷酸連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④合成的mrna從dna鏈上釋放,而后,dna雙鏈恢復。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轉錄的概念: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

(三)總結提升

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進行本節(jié)課知識的歸納,引導學生自主繪制知識概念圖。

(四)鞏固提高

學生思考討論:轉錄成功的mrna的堿基序列與dna單鏈模板的堿基序列和模板互補的堿基序列有什么異同?

保證遺傳信息傳遞的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

(五)課外拓展

列表比較dna復制和轉錄的異同點。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篇8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第一節(jié)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b)

板 書

教學過程

(二)細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質出入細胞膜的幾種方式:

(1)自由擴散:

特點:從高濃度一側運輸?shù)降蜐舛纫粋?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動運輸:

①特點:從低濃度一側運輸?shù)礁邼舛纫粋?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義:(略)

2.細胞膜的生理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二課時)

引言: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結構,細胞膜的結構是與它的功能密切相關的,那么,細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講述:科學家經研究發(fā)現(xiàn),細胞膜有多種生理功能。比如說,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與周圍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是細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細胞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活動,就必須不斷地與周圍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而物質交換必須通過細胞的“門戶”——細胞膜來完成。離子和小分子物質是通過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shù)确绞竭M入細胞的,而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主要是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的。首先,我們學習一種比較簡單的運輸方式。

(教師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擴散活動圖板,對照活動圖板作簡要說明:圖中黃色表示細胞膜,紅色球狀物表示某物質。紅色球狀物多的部分為膜外,少的部分為膜內。接著教師演示紅色球狀物不斷由膜外通過膜進入到膜內的情況。)

提問:如果紅色球狀物的多少代表某種物質濃度大小的話,那么,這物質進入細胞是由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還是由濃度低的一側向濃度高的一側運輸?

(回答:略。)

講述:對了,是從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不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上邊這種運輸方式叫做自由擴散。自由擴散相對于主動運輸來說,又叫做被動運輸。符合這種方式運輸?shù)奈镔|僅限于小分子物質。

另外,還有一些物質在進入細胞時,不同于自由擴散方式,例如:輪藻細胞中的k+濃度比它所生存的環(huán)境中k+ 多63倍,海帶細胞中的i- 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紅細胞中的k+比血漿高30偌,而紅細胞中的na+ 濃度卻是血漿中na+ 的濃度的1/6。由此可見,以上細胞具有不斷積累k+、i-的能力和運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內外的na+、k+、i-達到平衡。上述這些物質是怎樣進行運輸?shù)哪?(教師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動運輸活動圖板,在做簡要說明后演示物質由膜外進入到膜內的過程,同時啟發(fā)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

提問:上述這種運輸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回答:略。)

講述:當物質通過細胞膜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移動時,就像物體沿斜坡上移一樣,必須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對上述na+、k+、i-等物質的運輸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細胞來供給的。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總結出主動運輸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①是從濃度低的一側運輸?shù)綕舛雀叩囊粋?②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

提問:物質的主動運輸方式在生物學上有什么意義呢?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并討論,最后請一位同學回答,略。)

講述:由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兩種運輸方式可以看出,細胞膜可以讓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另一些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這一現(xiàn)象說明細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點呢?

回答:具有選擇性

講述:對,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關于細胞的內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小字部分。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細胞結構與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統(tǒng)一的,尤其是物質出入細胞膜時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對于細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請同學們根據(jù)今天所學的內容,填寫下表。

出入細胞物質舉例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細胞膜內外物質濃度高、低

是否需載體蛋白質

是否消耗細胞內的能量

甘油

進入紅細胞的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