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鳥教學反思優(yōu)秀5篇

時間:2022-11-21 作者:Iraqis 教學計劃

通過寫教學反思,很好的歸納在教學期間的成績與不足之處,要想在教學中獲得更多成長,我們一定要學會教學反思的寫作,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科學鳥教學反思優(yōu)秀5篇,感謝您的參閱。

科學鳥教學反思優(yōu)秀5篇

科學鳥教學反思篇1

?科學記數(shù)法》是北師大牌七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玖六章《生活中的數(shù)據(jù)》第二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借助身邊熟悉的事物進一步體會大數(shù),并會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當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時需注意:①a的取值范圍是1≤a<10,即a是整數(shù),數(shù)位只有一位數(shù)。②10的指數(shù)n比原數(shù)的整數(shù),數(shù)位少1。教學中采用先學后教,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展示等方法,學生充分體現(xiàn)了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圓滿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

剛上課時,用同學們感興趣的信息如:大腦中的100億神經(jīng)細胞,每天記錄8700萬條信息,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太陽的半徑、光的速度、中國人口、北京奧運會總投資2800億元人民幣。讓同學們感到數(shù)據(jù)在生活中的應用與聯(lián)系。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能感覺到同學們的好奇、求知興趣的大增。值得遺憾的是,沒讓同學們舉生活中的例子。

在探索科學記數(shù)法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解決問題引出科學記數(shù)法。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充分把機會讓給學生,學生的興趣大增。小組展示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膽量、說理推理能力。達到資源共享,共同進步的目的。由于同學們語言表達能力的欠缺,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時間用的太長。

例題的講解、演板、評價由學生完成,根據(jù)學生的講、做的展示,把知識的不理解、不清楚全部暴露,教師趁機對癥下藥,在此處給予點撥、總結。使同學們把知識掌握的系統(tǒng)、清晰、牢固。

科學鳥教學反思篇2

?杠桿的科學》一課主要有兩個內容,分別是“認識杠桿”和“研究杠桿的秘密”。這節(jié)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不順暢,很糾結!問題出在哪呢?作為教師,我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制作課件,安排探究活動,已經(jīng)做得夠到位了。反復斟酌,我覺得應該是這一課的教材存在問題,那就讓我來給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從撬棍引到杠桿,太急!

本課開頭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右邊是一幅卡通插圖,畫的就是一個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馬上就引出來: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杠桿,并馬上介紹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

對學生來說,“撬棍”是個新概念,它有什么特點,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還沒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輕率引出杠桿,還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杠桿”,學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這樣的機械呢?

我覺得,這個內容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標題為“撬棍的秘密”。讓學生看圖或者實踐,充分討論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類推出螺絲刀撬東西、開瓶器開啤酒蓋,都是和撬棍相似,它們共同點就是有個支點,另外還有用力點和阻力點。這個時候,再提出“杠桿”的標準,就比較恰當了。

撬棍和類似撬棍的機械是由一根桿組成,那剪刀、鉗子、筷子這些工具和撬棍形狀明顯不同,那它們是杠桿嗎?學生肯定有爭議,那就讓他們繼續(xù)深入討論吧!當他們在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就可以總結:這些工具也是杠桿。

第二根刺:概念名詞不合理,煩瑣!

中學科學老師抱怨,小學科學常常把錯誤的概念教給學生。這個問題出在哪?除了是因為許多科學老師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不高之后,還有就是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在教材中有些編者生造的概念名詞,和通用的科學術語不一致。

比如本課中的“用力點”,在初中科學上描述為“動力點”,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稱不統(tǒng)一肯定會制造麻煩。還有在分析杠桿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因為字多,學生常略寫成不省力,導致表達不準確,我就納悶了,為什么這里不用初中的“等臂杠桿”來描述呢?

第三根刺:問題描述不嚴謹,有歧義!

書本第4面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圖,分別是:羊角錘拔釘、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搟面棍搟面。

粗粗看,好象沒問題。仔細分析,有4幅圖僅僅出示工具的名稱,容易產(chǎn)生歧義。比如螺絲刀,如果用來擰螺絲,那它就是輪軸而不是杠桿,可如果是用來撬蓋子呢,那就要歸類到杠桿了。再比如老虎鉗,用來剪鐵絲是杠桿,用來釘鐵釘也是杠桿,用來夾擰螺帽就是輪軸。

延伸到我們的作業(yè)本和考卷,有些出題人小氣的連圖都不給,就提供一個工具名稱讓判斷是不是杠桿,真的是很過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動難掌控,耗時!

書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好笑,難道用撬棍還會故意采用費力的方式嗎?然后提出用“杠桿尺”來研究杠桿作用,又說把“杠桿尺”當“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涂了,到底是研究杠桿呢,還是研究撬棍?

算了,還是按小標題“研究杠桿的秘密”來理解吧。問題是我們的實驗材料不夠精確,比如兩邊都掛一個鉤碼,左邊掛在第三格右邊掛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還有的學生在杠桿尺的一側選了兩個地方掛鉤碼。看來這個探究實驗設計還需改進或更換。

科學鳥教學反思篇3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學生發(fā)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的資料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咱們?yōu)閷W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齊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資料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用心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fā),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并領悟質疑的重要性。咱們能夠透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領悟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我的思維才能得到發(fā)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正因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透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fā)現(xiàn)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fā)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明白,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潛質。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明白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樣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透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比較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fā)生變態(tài)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xiàn)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咱們來試一試再說?!蓖瑢W們都十分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用心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鳥教學反思篇4

?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是在學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類型、了解地表發(fā)生的一些物理變化的基礎上,對地形的形成原因和過程作進一步的探究。

在教學的導入階段,教師演示用滴管在空中向面粉堆滴水的實驗,通過學生的觀察和質疑,使學生了解到水從高處向底處降落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引力的影響,會對面粉產(chǎn)生沖擊力,從而使面粉飛濺,在觀察的基礎上,將這個現(xiàn)象遷移到自然現(xiàn)象下雨的情景中,使學生感受到雨在降落的過程中,也有力量,這個力量將會對地面產(chǎn)生影響,以此揭示出本課的課題。通過這個實驗的導入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模擬實驗是我們研究自然現(xiàn)象的一個常用的研究方法,為后面學生的自主研究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思路是按照現(xiàn)象——概念——觀念這個思維方式編寫的,因此在認識了雨水有力量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影響的結果進行預測,并引導學生自己設計研究方案,使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的完整過程,在設計、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研究計劃,體會探究的過程的復雜性和重復性。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實驗材料與自然界因素的聯(lián)系,加強學生對模擬實驗的認識。在學生利用實驗材料探究過程中,教師利用相機將學生的實驗過程記錄下來,并及時地展現(xiàn)在全體學生面前,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自己的實驗記錄,而且在匯報交流的過程中,避免了空談的弊端,可以讓學生對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一目了然,進而自然而然地得出侵蝕這一科學概念。

在學生理解侵蝕概念后,通過對黃土高原這一具體地形的分析,將概念進一步升華,在辨析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形成科學觀念——自然界中流動的水會對地表造成侵蝕。

科學鳥教學反思篇5

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光憑講述學生很難理解,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深挖教材,能夠透徹地理解教材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意圖,否則就很難充分利用教材來為教學服務。

本課中,理解參照物的概念是重點,也是難點。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判斷書上乘電梯的那個小男孩是不是在運動,學生有的說運動了,有的說沒有在運動。說沒有在運動的理由基本都是,小男孩沒有在運動,是電梯帶動他運動的。認為他運動的理由是,他從上面到下面來了。(這個時候我能不能追問一句:你從哪里看出來他從上面到下面來了?)首先,我沒有先讓學生明確“運動”的概念,后來幾節(jié)課糾正了。但最關鍵的是,我要求學生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之前沒有讓他們想理解“參照物”的概念。書中的那兩幅圖設計的很好,應該先讓學生判斷圖中哪些物體發(fā)生了運動,然后可以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這時學生可能不會把其他的一個物體講出來,但教師可以繼續(xù)問:你是從哪里看出來它是從這個位置到那個位置的?學生把其他物體說出來之后,教師可以板書在黑板上,引出參照物的概念,問:你發(fā)現(xiàn)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引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要看這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來說,位置有沒有發(fā)生變化。

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但并不是說明教材一無是處,教材上還是有很多經(jīng)典的案例的,要的是教師去理解,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