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6篇

時間:2022-04-13 作者:Monody 讀后感

通過讀書我們可以學習到各種各樣有用的知識,大家要知道文學的魅力是無限的,那么相關(guān)的讀后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最新精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以供參考。

最新精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6篇

最新精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1


這本書是龍應臺與她的18歲兒子安德烈三年來互相通信的36封家書合編而成,他們年齡,文化有著很大差距,但他們都在做著努力,以了解對方的世界和心靈,就這樣,龍應臺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書中母子通信涉及的資料很廣:道德倫理、文化差異、普世價值、國際政治等,可是更令我感興趣的是東西方人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與孩子的自立本事。

文中的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有他所向往的青春生活,他喜歡喝酒,喜歡與朋友開派對;愛好足球,足球是他的“第二職業(yè)”;熱愛旅行,滿世界游覽。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個“不走正道”的孩子,但實際上他不僅僅愛玩,并且懂玩,他們能有比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問題,能夠更多的時間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當然,我們也并不是沒有思考的空間,我們依然有自我的空間來思考自我感興趣的事情,但我想,多些這樣的時間,是否能讓思維更開闊呢?

東西方人的孩子自立本事則更不相同,安德烈曾對他的母親說:“你到今日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而龍應臺卻認為他依然是“小男孩安安。”事實上,安德烈已經(jīng)是18歲的成年人了,他已經(jīng)有了自我的想法,有了自我的社會觀和價值觀,文采與“大文豪“母親能夠一較高下,但反眼看看身邊的18的大哥哥,去大學報名還依然要靠父母辦這辦那。歸根究底,還是父母一向?qū)⒆优敽⒆涌创?,我想如果父母能將子女多放手,孩子便會更有主見,更有自立本事,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實不從其他角度,單單看這對母子這36封書信,便可看出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愛。30年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不一樣,在我看來是十分難以交流的,但龍應臺那份母愛,將遠在德國的兒子拉回自我身邊,她說:“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么呢?“不難看出,她對自我的兒子傾注了多少愛,而兒子的回報,一個擁抱足矣。

母親給予孩子關(guān)愛與呵護,兒子回報母親以熱情,他們都在試圖進入對方的世界,給對方以遙遠的慰藉,一次又一次的越洋對話,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將母子的心連接起來。如何了解自我的母親或子女?如何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壑?如何用愛來向親人表達愛、獲得愛,這36封書信,會給你最美麗、最動人的答案。

最新精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2

《親愛的安德烈》是臺灣作家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寫的三十六封信!他們經(jīng)過寫信的方式,敞開心扉,了解彼此!

在很多時候,我們期望能夠擁有自我的空間,不被束縛。其中有一段對話令我感同身受,“你好嗎?”“好啊?!薄皩W校如何?”“沒問題”……

是的,這是一個兒子與母親之間乏味的對話。我們長大了,總認為自我是個獨立的“人”了!

可是,我們沒有想過父母,他們很愛我們,很期望我們之間有更多的了解,并經(jīng)過有效地溝通來增進彼此的感情,也期望走進我們的內(nèi)心,能夠更加了解我們。

正如龍應臺所說:“我明白他愛我,可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能夠不必了。”是啊,安德烈已經(jīng)十八歲了,不再像個小孩子一樣黏著媽媽了,他長大了,也變的獨立了……

是的,在和青少年孩子的溝通問題上,天下的媽媽大概都是相同的。我的媽媽也不例外。上了初中,因為離家較遠,所以我不得不住校。離開了溫暖的家,不能每一天和父母朝夕相處,所以每一天晚上的電話成了我和媽媽的必修課。

開始的時候,我們也如龍應臺和安德烈一樣?!敖袢赵鯓訕??”“挺好的?!薄皩W校生活還適應嗎?”“十分適應”……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我意識到了這種對話的蒼白無力。本來我與媽媽之間的溝通就是為了了解彼此,可是此刻這樣的簡短對話,既還原不了我們的真實生活,也供給不了任何我需要的幫忙,對我們來講都毫無意義。猶如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有一次周末回家,在飯后的閑聊時間,恰巧媽媽和我談及了相同的問題。原先,我們兩個心里都有著同樣的感受!媽媽因為捕捉不到我真實的生活信息,而感到無助和不安;我也因為逃避問題,而過于敷衍,流于套路,沒有真實勇敢地表達自我。

經(jīng)過這次談話,我也認識到我在和媽媽的溝通中存在不少問題。我想:下次和媽媽電話溝通時,我會如實說明我在學校的真實情景,即便媽媽跟我談些我不想說的事,我也會端正態(tài)度,耐心回答!媽媽也說以后要多看到我的努力和提高。經(jīng)過這次談話,我們改變了溝通的策略。媽媽每次打電話會更加關(guān)注我的感受,開場白變成了:“今日感覺怎樣樣?”這樣的問話,讓我感覺很簡便,沒有被逼迫,被隨意評判。于是我更加愿意多向媽媽講一些我在學校的生活狀況。大多數(shù)時候媽媽只是默默傾聽,偶爾有一些問題,媽媽也會供給一些自我的觀點和角度。每當這個時候,媽媽雖然沒有給我供給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可是總會讓我豁然開朗。我們的通話時間也比以往長了許多。媽媽也會把自我每一天的所見所聞,生活的高峰低谷告訴我,使得我的住校生活不再單調(diào)乏味。我們的對話資料不再蒼白無力,逐漸變得充實起來。我們也開始真正走進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

在這個世界上,有哪一個父母會不愛孩子?我們在長大,他們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不再年輕。我們要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齊的時光,多與他們溝通交流!

就是這樣,龍應臺母子倆敞開心扉!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

我相信,經(jīng)過這樣的談話,我和媽媽的溝通會越來越順暢!媽媽也會重新認識她人生里第一個十三歲的我,我也會更加深入了解我的媽媽!這更會增進我們的感情和相互欣賞。因為愛就是溝通的理由!

最新精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3


原先一向想等到孩子18歲的時候再來讀51歲的龍應臺和18歲的大兒子安德烈寫的36封家書,可是,我等不及了,這一年,我的女兒15歲。

哪個媽媽不是在孩子的青春期被撕扯的生無可戀?科胡特的“沒有敵意的堅持,不含誘惑的深情”在這時全亂了方寸。為了迎接孩子的青春期,我考了心里咨詢師,讀了很多的心理學著作,也會去上家長課堂,可是,青春期來了,依然是一言不合、雞飛狗跳。

我看到了龍應臺的焦慮、緊張,感同身受。比如,看到安德烈信中所述“沒錯,青春歲月,我們的生活信條就是俗語所說的,‘性、藥、搖滾樂’”,做媽媽的立刻發(fā)緊急電郵求證是現(xiàn)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看到安德烈描述導師懷疑他嗑藥,她立刻在凌晨三點跟安德烈實時對話,要求兒子斬釘截鐵地回答YesorNo,直到安德烈回答No,才安心。作家媽媽說的對,所有的媽都會這樣,母親對子女的愛是至死不渝的。青春期的孩子只顧自我掙脫家的羈絆,哪里有心思揣摩媽媽的緊張不安?他們認為“母愛絕對是kitsch”。

我看到了龍應臺的克制和落寞,宛如親歷??纯此菐缀鯌嵟目酥普Z言,應對安德烈的獨立宣言,那個溫文儒雅的兒子說,“你到今日都沒有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的時候,我們敬愛的龍教授說出了所有媽媽的心里話,“安德烈,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明白;可是,要那個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他媽的不容易啊?!?,“父母親,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可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薄拔也孪胍茸阕愣暌院?,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沒有聲音的老屋,發(fā)現(xiàn)它已殘敗衰弱,逐漸逐漸走向人生的‘無’、宇宙的‘滅’,那時候,你才會回過頭來深深注視”。“母親想念成長中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樣一下子,就看不見了”,以至于作家媽媽在《目送》中發(fā)出了這樣

的感慨“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讀到那里,哪個媽媽不是心有戚戚焉?

我看到了龍應臺的睿智與豁達,久久嘆服?!拔颐靼姿麗畚?,可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能夠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可是我能夠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于是,橫亙在歐亞兩洲間的溝通障礙打通了,經(jīng)過三年的書信往來,我們看到了一個睿智的媽媽和一個日漸成熟的男人之間的坦誠陳言,“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期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終,還是‘自我’二字”。這是多么生動的課堂啊,有多少人能夠做得到呢?應對中西文化差異,應對國際人的各種困惑,不一樣的價值觀,不一樣的地域文化,不一樣的成長背景,不一樣的品味與選擇,這樣的溝通,太難得了!是的,“中年父母的挫折,可能多半來自于,他們正在成長的孩子不愿意把門打開,讓他們進入自我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愿意進入。”龍教授說到我們心里了。

同時我也看到了18歲到21歲的青年,了解了他們的思想、追求甚至是職責與壓力。安德烈,有著優(yōu)越的中西結(jié)合教育背景,接觸很多國際同學,他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對事物也有自我獨到的見解?!按髮W只管知識的灌輸,可是不管人格的培養(yǎng)和思想的建立?!币痪湓捛兄辛水斍敖逃能浝?。我看到了他對香港人只重賺錢不關(guān)心民主、大學生游行缺席的憂心,“這樣的香港,將來會怎樣樣呢?”可見他心中有大格局;他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讓每個人都有“問題意識”;他為香港的媒體不維持一種高度的批判精神、不為民主做點努力而是把氣力和錢都花在影星八卦上而感到遺憾;他對自我的剖析可謂是通透而銳,“我是一個日子過得太好的年輕人,狠狠打我?guī)讉€耳光也不為過,可是至少,我清楚看見自我的生存狀態(tài),并且至少,我并不以我的生存狀態(tài)為榮”。這是一個難得的沒有被好日子寵壞的青年,他對媽媽的要求“問我,瞭我,可是不要‘判’我”,這不是所有青年的愿望么!他跟媽媽談過去,也談未來;談音樂,也談品味;談世界觀,也談價值觀;談歐洲,也談亞洲;談旅行,也談人際。他21歲的獨立宣言,雖然對父母來說有點殘忍,難道不是不無道理么。事實上,總是下一代人不能茍同上一代人,上一代人兀自擔憂下一代人。不變的客

觀規(guī)律是,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汰。

70后的我們,其實與龍應臺50后的出生社會背景,沒有太大的差異。童年在物質(zhì)匱乏的時代度過,少年在改開初期,青年成長于經(jīng)濟迅速騰飛初期,我們眼看國家富強、生活富裕,眼看世界格局變化,眼看國學被爭論,教育被詬病,觀念被質(zhì)疑,時代在提高,社會在調(diào)整,我們在成長。若要問我們的青春期為什么大多沒有叛逆而偏偏要經(jīng)歷被子女叛逆?我在想,是不是因為那時候的我們,有太多的沒見過、不懂得,因為對父母還有太多的心理依靠、認為大孝尊親,我們是乖乖女,我們是孝順兒,我們不敢、不能挑戰(zhàn)我們的長輩,心里存著太多的敬畏。想起母親,我就想起冰心的名句“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的天空下的隱蔽?”。歸根結(jié)底,還是當時社會的整體開放度不夠、個性張揚度不夠。

如今我們已人到中年,盡管此刻“在社會上看起來仿佛頭角崢嶸,虎虎生氣,可是,很多人在內(nèi)心深處其實都藏著一小片泥土和部落——我們土里土氣的、卑微樸素的原鄉(xiāng)。表面上也許張牙舞爪,心里啟示深深呵護這一個青澀而脆弱的起點。”“我們真的是‘灰姑娘’的一代人啊,在我們的時代里,親眼目睹南瓜變成金色的馬車,轔轔開走,發(fā)出真實的聲音?!笨墒且院?,我們的孩子們再也不可能經(jīng)歷一夜暴富的神話,這個時代是智者優(yōu)勝的時代,是競爭激烈的時代,是有勇有謀才能勝出的時代,再也不是拼膽量、靠運氣的時代,我們自我的內(nèi)心,難免有焦慮有不安有惶恐啊!這些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是不是更加劇了青春期的火藥味呢?

寫到那里,看著身邊還在玩手繪的女兒,提醒她該寫作業(yè)了,女兒瞟我一眼,“學習是我的事情,跟你有什么關(guān)系?我有我的安排!”好吧,孩子,我試著放手,惟愿你的一生少些嘆息,多些快慰!

最新精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4

初識龍應臺是因為《目送》,在當當網(wǎng)上很是暢銷。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边@讓我很是感慨。當時很難想象母親和孩子竟能夠這樣的交流。當龍應臺遇到了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和自我的孩子終歸還是漸行漸遠時,甚至她的問題更為嚴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過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邊,并且兩人中間還隔著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異之墻??墒驱埾壬x擇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可是我能夠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庇谑莾蓚€人便一齊寫了三年專欄,經(jīng)過一封封跨越大洋的書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談,讓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兒女溝通的方法。36封家書談論的資料包含生活,社會,經(jīng)濟,政治,人生,母親與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此刻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說《傅雷家書》是父親對孩子諄諄的教誨,那《親愛的安德烈》就是母親與孩子深刻的交流。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雖是以母子交流為主,但大多經(jīng)過對時事,對人生,對事情的交流來體現(xiàn)。文中涉及了許多問題,實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兩個我很有感觸的說一說。第8封,第9封信中,兩人討論了“兩種道德”的問題。主要針對日益明顯的貧富差距問題,不僅僅在臺灣在德國,在大陸也是,整個世界也是。我們在吃著好幾百塊的大餐時,是否能夠想到還有孩子在山區(qū)里不明白什么叫披薩不明白什么叫漢堡。在我們倒掉殘?zhí)凼o埖臅r候,是否能夠想到非洲那些因饑餓導致水腫、肚皮滾圓最終死掉的孩子。這是個十分嚴峻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個十分嚴峻的道德問題。于是龍應臺就提到了兩種道德,消極的和進取的。我們能夠節(jié)儉,能夠不浪費,能夠隨手關(guān)掉無人房間的燈,在并非很熱的時候不開空調(diào),可是這個只是消極的道德。進取的道德是主動的抵制,主動的做一些事。而我覺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觸的話是“菲利普(龍應臺二子)說,唉呀媽媽,那你雞也不要吃了,你明白他們是怎樣很多養(yǎng)雞的嗎?他們讓雞在籠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爛肉,你說人道嗎?我說,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記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個人的事,不必須由邏輯來管轄?!彪m然這話聽起來自私,卻確實解決了我的問題,許多次我徘徊于消極和進取的道德之間不知如

何取舍——那只是個人的事。

第27封信《給河馬刷牙》更是使無數(shù)人潸然淚下。文中龍應臺主要寫到他的兒子覺得自我會一向平庸下去,而問他是否會失望,龍應臺的回答是只要覺得有意義,能夠帶來歡樂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別的比的,自我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何來平庸?“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期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币沧屛颐靼琢烁改傅男模麄円笪覀兒煤脤W習的目的并不是要讓我們成為什么人,而是讓我們有選擇成為什么人的權(quán)利。

“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zhuǎn),仿佛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的寫作境界逐漸轉(zhuǎn)往人生的深沉?!边@樣的文品、人品,值得我們?nèi)テ纷x。

最新精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5


這個星期,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令我感觸頗深。

《親愛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合著的一本書,書中摘錄了一位母親與她的兒子經(jīng)過信件來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于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jīng)是一個小伙子了,龍應臺發(fā)現(xiàn),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xiàn)分歧,龍應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一樣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臺“第一次了解了自我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可是你明白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舍‘”,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期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期望自我能獨立,能長大。。。

就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的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婷婷,平時在學校里學習成績很優(yōu)異,是他們班的班長,是一個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女生,在他們班,她很受同學們的歡迎,有異常多的好朋友,活潑又開朗,可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一天回到家就埋頭寫作業(yè),把自我悶在房間里,不喜歡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guān)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歡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可是和我在一齊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校發(fā)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景、她在學校的表現(xiàn)等等。之后,我與她進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明白:婷婷的爸爸又經(jīng)常出差,所以沒有時間與爸爸媽媽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區(qū)別的,我喜歡傾訴,總覺得歡樂的事情應當與每個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歡和爸爸媽媽聊天,他們明白了我的情景,也會很歡樂,這就讓我感受到父母其實很關(guān)心我,她們在傾聽我的話,我們在一齊學習,他們在陪伴我成長。而婷婷不喜歡與父母交談,覺得自我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因為此刻的青少年都比較新潮,對網(wǎng)絡的詞匯比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我的兒女到底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兒女又總是說些網(wǎng)絡潮語,就導致家長和兒女只見沒有共同語言,婷婷的內(nèi)心也就更加封閉了,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很想把這本書送給婷婷,期望她能經(jīng)過閱讀這本書,理解爸爸媽媽的不容易,因為生活的重擔,使他們有些無暇顧及你的一些喜好,書中的一句話點明了多少青少年想擺脫父母,獨立生活的心聲:“也就是說,你到今日都還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恐怕婷婷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吧!使婷婷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隔閡能夠慢慢被清除,變回那個開朗大方的她。龍應臺明白了兒子的想法,相信只要婷婷主動與父母交流,父母必須會明白她的想法的吧!

我期望天下的父母看這本書,讓同學們閱讀這本書!

最新精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6

初識龍應臺,源于她的《目送》?!拔衣?、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而在這本書里,她更多的是一位母親,一位與普通女人無異的母親,慈愛,嘮叨,渴望與孩子交流,又失落于孩子漸漸的成長與離去。

書源自于母子之間三年的書信往來,代價“你不要打那么多電話‘騷擾’我”——安德烈如是說。安德烈的觀念此刻看來與當下的我們并無差異,渴望獨立的人格,對前途的茫然,對政治事件的批判,對東西方文化的感知,對父輩觀點的質(zhì)疑等等。安德烈是幸運的,她有一個睿智的學者母親,能夠?qū)⒆晕业乃伎蓟饕环夥鈺?。或許,這些書信的意義在于,她寫出了許多人想到卻道不明的思考。

以下是書中幾段觸動的文字

關(guān)于成長中的得與失

——安德烈,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可是給了我一種本事,悲憫的本事,同情的本事,使得我在日后應對權(quán)力的傲慢、欲望的偽裝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雖然艱難卻仍舊得以穿透,看見禮貌的核心關(guān)懷所在。你懂的,是吧?

同時我看見自我的缺陷。十八歲時所不明白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環(huán)境保護、政府職責、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難補課??墒巧畹乃囆g(shù),這其中包括品味,是補不來的。音樂、美術(shù),在我身上仍舊屬于知識范圍,不屬于內(nèi)在涵養(yǎng)。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個要時時提醒自我去堅持的東西,就像一串不能遺忘的鑰匙,一盆必須每一天澆水的心愛植物,可是生活藝術(shù),應當是一種內(nèi)化的氣質(zhì),像呼吸,像不自覺的舉手投足。我強烈地感覺自我對生活藝術(shù)的笨拙;漁村的貧乏,使我有美的貧乏,而有知識沒有美,猶如大海里沒有熱帶魚。

而你們這一代,安德烈,明白什么、不明白什么?網(wǎng)絡讓你們擁有廣泛的知識,社會富裕使你們習慣物質(zhì)的追求和享受,藝術(shù)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你們這一代“定錨”的價值會是什么?終極的關(guān)懷會是什么?你,和那個甘肅來的疲憊的少女之間,有沒有一種關(guān)聯(lián)?我的安德烈,你認為美麗的熱帶魚游泳也要有方向嗎,或者,你要挑釁地說,這是一個無謂的問題,因為熱帶魚為自我而活?

關(guān)于國家認同感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導以作中國人為榮,“為榮”和“為恥”是連在一齊的。我當年流傳很廣的一篇文章叫做“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一位有名的前輩寫的是“丑陋的中國人”,批判的都是我們自我。然后突然,“中國人”這詞變成了別人,甚至是“敵人”,而我們變成了“臺灣人”。

一個被長年灌食某種飼料的人,見到飼料都想吐。民族主義的飼料——不管是中國牌還是臺灣牌的,我們都被灌得撐了,被剝奪的,就是一份本來能夠自自然然、單單純純的鄉(xiāng)土之愛,純潔而珍貴的群體歸屬感。它被操弄得變形了。

關(guān)于平庸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期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我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么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捌接埂笔歉鷦e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我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終,還是“自我”二字。所以,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貼合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

關(guān)于痛苦

——我不明白你們這一代的德國少年是否讀過《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和你一樣,在法蘭克福成長,他的故居我也帶你去過。23歲的歌德愛上了一個已經(jīng)訂婚的少女,帶給他極深的痛苦。痛苦轉(zhuǎn)化為文字藝術(shù),他的痛苦得到升華,可是很多其他的年輕人,緊緊抱著他的書,穿上“維特式”的衣服,紛紛去自殺了。安德烈,我們自我心里的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它對別人也許微不足道,對我們自我,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大,很痛。

關(guān)于家

——給你一個家,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穩(wěn)穩(wěn)地包在一個小鎮(zhèn)里,是因為期望你在泥土上長大;期望你在走向全球之前,先有自我的村子;期望你,在將來浪跡天涯的漂泊路途上,永遠有一個不變的小鎮(zhèn)等著接納你,永遠有老友什么都不問地擁你入懷抱。不要你和我一樣,做一個靈魂的漂泊者那也許是文學的完美境界,卻是生活的苦楚。沒有人期望她的孩子受苦,即使他可能因為苦楚而成為比較深刻的藝術(shù)家。

關(guān)于父母

——父母親,對于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可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