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貓教案5篇

時間:2023-01-09 作者:couple 備課教案

沒有一個大致的框架,寫出的教案是無法讓課堂更加活躍的,教案在撰寫的時候,教師需要強調與時俱進,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七年級上冊貓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5篇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銘”“說”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特征;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味駢散結合的語言之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誦讀法、批注法、“知人論文”探究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安貧樂道的情趣和豪邁的氣概。

2.領悟文中君子的高潔品質,并把其化為自己對崇高道德的追求。

導語設計

設計1:(背景導入)

在中國的諸多文化遺跡當中,有很多帝王將相的宮府宅邸,它們或者以豪華氣派讓人驚嘆不已,或者以設計精巧讓人流連忘返。但有一處居所,它既小且陋,卻因主人的一篇銘文而傳頌千載。這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下面讓我們學習《陋室銘》,一起走進“陋室”,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

設計2:(激發(fā)興趣)

來到嘉興,就不能不說南湖,誰給我介紹一下南湖?(紅船,南湖菱)南湖還有一種特產,就是“南湖菱”。誰來介紹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稱“菱角”,南湖菱與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樣,是無角菱。據(jù)說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會變成無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與“靈”相通,據(jù)說,吃了南湖菱會讓人有靈氣,南湖菱養(yǎng)育了充滿靈氣的嘉興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學眼睛都水靈靈的,個個都充滿了靈氣啊。

遠在唐朝的時候,嘉興就孕育了一個充滿靈氣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劉禹錫。他出生在嘉興,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靈氣。他在老師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滿腹經(jīng)綸。19歲時游學當時的京城長安。22歲就進士及第,后來年紀輕輕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員,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寫的詩與白居易齊名,他寫的文與柳宗元齊名。

我們小學里就學過他的一首詩《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月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

設計3:(激情導入)

荷花也稱蓮花,它一直是中國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也是歷來為文人墨客們所稱頌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分別抒發(fā)了詩人不同的感情。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入荷花別樣紅”則抒寫了滿湖荷花帶給人們的無盡喜悅。而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余丈寬的池塘種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贊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說》。

設計4:(哲理導入)

世間萬物,總能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質,也經(jīng)常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并借以鞭策自己過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學習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看一看作者對蓮花的品質作了怎樣的聯(lián)想,表達了他怎樣的心志。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具體生動地寫景狀物的寫作方法,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學習課文準確地選用形容詞、動詞來表現(xiàn)景物特征的方法。

2.理解并學習本文按空間順序記敘事件。

3.理解魯迅運用對比的寫法,表達了對兩種不同生活的態(tài)度;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認識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束縛。

[教學設想]:

(1)本文的第2自然段,寫百草園里的生活情景,描寫生動、具體、形象,應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詞語的揣摩而理解、掌握。

(2)本文的后一部分寫三味書屋,對封建教育的批評否定是融匯在這種學習生活的描述中的,應通過分析具體的詞、句幫助學生理解、體會。

(3)關于長媽媽講的故事、私塾先 生讀的文章,并非重點內容,點到即可。

(4)本文是學生進入中學所接觸的魯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文章篇幅又較長,詞匯豐富,需用一課時來簡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釋詞義。

[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課前預習]:借助詞典和課文中的注釋,給生字 注音,并添加難詞注釋,同時讀課文。

需添加拼音的漢字有:豁、覓、篩、頰、塾、淵、鑿、蟀、絡、匾。

需添加注釋的難詞有:覓、淵博、倘若、無妨、乃。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

1.注字音、釋詞義,理清文章結構。

2.學習課文第一部分,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百草園景物的方法和以準確的詞語來表現(xiàn)景物特征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 簡介魯迅的生平。

1.學生閱讀注釋①,明確三點:作者的原名、籍貫、生卒年代;作者的稱號;作者的著作。

魯迅(1881~1936)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魯迅的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也是勤奮工作的一生。從1907~1936年他所寫成的小說、雜文、散文、詩歌以及翻譯、日記、書信等共800多萬字。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中一筆巨大的寶貴的財富,也是極其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于1926年9月18日,當時魯迅先生正在廈門大學任教。這篇文章最早發(fā)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題下面寫了一個副標題為《舊事重提之六》。后來魯迅先生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子中。

2.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提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引導學生注字音,解釋課本未注釋的詞。

確鑿 záo, 菜畦 qí , 桑椹 shèn , 輕捷, 斑蝥 máo , 纏絡luò

攢 ,珊瑚shān hǘ 高枕而臥 豁 huò,斂 liǎn,腦髓 suǐ ,陌生mò

3.指定學生朗讀全文。

4.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文章的題目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請同學考慮文章從第幾段到第幾段寫的是“百草園”的生活?第幾段到第幾段寫的是“三味書屋”的生活?

教師小結:課文第1至第9段寫的是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生活,第10至22段寫的是作者兒時在三味書屋中的生活。

5.結合檢查預習①導入課文。

提問:①魯迅童年的生活是怎樣的;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題目與文章有怎樣的關系?

提示:這兩句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檢查,回答只需簡要點明課文所反映的是魯迅童年時,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即可,不作深入研究。

二 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百草園”。

1.指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前八段,并思考:在這部分內容中,主要記敘了哪三個令作者難以忘懷的內容?

2.提示:

① 課文的第一部分,魯迅著重寫了三方面的內容:百草園的景物;聽長媽媽講故事;跟閏土父親學捕鳥。表明百草園的生活是美好、神奇而有趣的,印證了文章開頭第一小節(jié)的最后一句話“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百草園這一片小天地,是魯迅童年生活和學習的樂園。

② 對于“似乎確鑿”的兩種理解(兩說可以并存)。

第一種理解:“似乎”意思是“好像”,表示不肯定;“確鑿”,意思是“確實”,表示肯定。這一對矛盾的詞語放在一起,其實正表明了百草園過去和現(xiàn)在的矛盾。過去的百草園不“只是一些野草”,而確實是“我的樂園”;但現(xiàn)在賣給別人的百草園不再是“我的樂園”,而確實只有一些野草了。過去和現(xiàn)在的矛盾在一句話內表明,于是便有了“似乎確鑿”這一對矛盾的詞語,用來突出百草園“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第二種理解:“似乎確鑿”,其實寫了作者從眼前所見追憶到過去的一個過程。句意實是:眼前“確鑿”只是野草的“百草園”,那時“確鑿”是“我的樂園”。過去,百草園內都是有趣的植物,并非全是野草,但眼前確實只長著野草,這種似是而非的狀況,只好用表示不肯定的“似乎”來表明了。

三 學習課文中的觀察方法,把事物看仔細,并學習用準確的詞語寫景狀物的方法,把文章寫具體。

1.以提問形式帶出朗讀內容。

(1) 提問:課文中寫了百草園的哪些美好景物?在課文哪一部分?

(2) 提問:課文的第2段寫出百草園的什么情況?這在文中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寫出百草園曾是“我”的樂園,點出了憶寫百草園的緣由。

這樣寫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園,而且還寫了那么多、那么生動、形象的動、植物,錯綜交織,而又井井有條,描寫出了百草園的可人。

(3)提問:本段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描寫百草園的事物?表現(xiàn)出了事物的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這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比喻句:“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表現(xiàn)出木蓮果實的形態(tài)特點?!叭绻慌麓蹋€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表現(xiàn)了覆盆子形狀顏色的美麗。

擬人句:“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表現(xiàn)出這兩種昆蟲鳴聲的悅耳。

(4)提問:作者為什么能把百草園的事物寫得這樣精彩?小結:作者曾對百草園的景物進行過細致地觀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還在描寫之中傾注了自己對百草園──這個兒童樂園的熱愛之情。因而把百草園的事物寫得這樣精彩。

小結:第二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層,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這段文字中處處表現(xiàn)了兒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2.繼續(xù)提問討論,使學生明確觀察描寫的方法。

提問:從剛才朗讀的內容可以知道,作者寫園內的景物,既寫了靜物,又寫了動物,各抓住靜物和動物的什么特點來寫的?

邊討論邊板書,同時要求學生在書上圈出表現(xiàn)事物形態(tài)、色彩、聲音、動態(tài)的詞語。

① 這一小節(jié)課 文里,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一組詞語引出了十五種景物,敘述了四件趣事。前兩個“不必說”是略寫百草園內景物的概貌;“單是……就有……”則是較詳細地寫百草園內的某一角“短短的泥墻根一帶”。

② 寫景物作者分別抓住了形態(tài)和色彩,如:石井欄──光滑,皂莢樹──高大,菜畦──碧綠,桑椹──紫紅等等;寫動物,則分別抓住形態(tài)、聲音、動態(tài)、如:黃蜂──肥胖、伏,叫天子──輕捷、竄,鳴蟬──長吟,油蛉──低唱,蟋蟀──彈琴等等;另外抓住動作寫出四件趣事;翻磚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更增添了百草園內的趣味。

③ 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觀察需要從事物的形、色、聲、態(tài)等幾個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細,然后才能把這些感受具體地寫到文章里。概括起來就是:(板書)

觀察:看仔細 描寫:寫具體

3.以“捕鳥”一段為例,進一步理解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提問:作者是怎樣把捕鳥的過程寫具體的?

提示:① 先略寫拍雪人、塑雪羅漢,以襯托更有趣的捕鳥;

② 然后點明時間,需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后;

③ 最后通過一連串的動作把捕鳥的過程寫出來。這些內容若不看仔細,是無法寫具體的。(討論中要求學生在書上圈下有關動詞,然后朗讀這段課文。)

小結:作者用“掃”開、露出、支起、撒些、系、看、走、拉、罩住”等一連串的動詞,清晰、準確地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xiàn)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對捕鳥的喜好。

第8段寫出了一位什么樣的人物?這和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有什么關系?

小結:第8段寫出了一位善良、沉靜、有豐富捕鳥經(jīng)驗的農民──閏土的父親。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勞動人民智慧、經(jīng)驗的欽佩之情。這層中,沒有寫明“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但樂在其中了,捕鳥時的新奇、興奮,對閏土父親的欽佩,這些都是百草園生活中的組成部分,這樣就把“樂園”寫得那么實在,那么具體。

4.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3至6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 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結:起過渡(或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對百草園的景物的描寫,過渡到關于百草園中有關傳說的敘述上去。

② 這里寫了一件什么事?

小結:這里寫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這個故事帶有神怪色彩,結局是邪不壓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 這個故事與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有什么聯(lián)系呢?

小結:其一,故事的內容符合兒童好奇、愛驚險的心理,這也是兒時的一種樂趣。

其二,聽長媽 媽的故事后,“長草”是不去的,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園中活動的范圍,極想得到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在百草園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這也符合兒童的探險獵奇、戰(zhàn)勝邪惡的心理。這就為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紗,誘導著兒童去涉足、認識、了解它。

其三,百草園豐富的生活內容和赤鏈蛇的傳說,對兒時的作者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所以這個傳說,增加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因素。

5.指定學生朗讀第9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三個“也許是因為……”的內容是什么?表達了什么意思?

小結:這三個分句構成一組排比句,其內容都是在百草園中一些不“規(guī)范”的行為,以此來推測離開百草園的原因。表現(xiàn)了兒童覺得被送進書塾是遭到了懲罰的心理。

②這一段字里行間流露了一種什么感情?

小結:這一段用猜測、疑問和無可奈何的語氣,表達了童年的魯迅告別百草園時既無奈又戀戀不舍的感情。

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這里能夠自由地觀賞自然景物;這里能夠聽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這種獵奇的心理驅使,想在百草園中尋得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里還可以學到捕鳥這種本領;這里還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決不能做的把戲──毀墻根、投磚頭,跳欄桿……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潑的,帶有探險意味的,這怎能不是兒童的樂園呢?離開它又怎能不戀戀不舍呢!

這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表現(xiàn)了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種種樂趣。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課文中對比方法的運用,理解課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步驟]:

學習課文第二部分“三味書屋”。

1.由上節(jié)課的內容,導入新課。

提問:作者對百草園的生活與三味書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小結:作者認為在百草園中有無窮的樂趣;三味書屋的生活則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寫了兩種生活:

第一部分(1至9段)寫的是“我”在百草園中的無窮樂趣。

第二部分(第10至24段)寫的是“我”在三味書屋中枯燥的讀書生活。這就是本文的大體結構。

2.指導學生將三味書屋與百草園進行比較。

提問:“三味書屋”這部分寫了哪三層意思?是怎樣同“百草園”進行對比 的?

提示:① 三味書屋由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里面的陳設只有一塊匾、一幅畫,是封閉的,十分單調、沉悶,遠不及百草園內景色鮮艷,生物豐富,環(huán)境開闊、優(yōu)美。

② 三味書屋里的先生對學生死板而冷漠,不愿學生提問,“我”問他“怪哉”這蟲,他便“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他遠不及長媽媽和閏土父親親切、耐心:長媽媽娓娓地講“美女蛇”的故事;閏土父親在“我”問他捕鳥得失的緣由時,他是“靜靜地笑道:

‘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③ 三味書屋內學習的內容是令兒童無法理解的古文,遠不如長媽媽故事的神奇,也不如閏土父親所教的捕鳥那樣有得益。

提問:從這三處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我”喜歡哪種學習生活?

(板書)喜歡百草園,不喜歡三味書屋。

3.理解三味書屋中使“我”感興趣的事。

提問:三味書屋里面有沒有使“我”感興趣的事?是先生指導的嗎?

提示:① 有兩個使“我”感興趣的地方:第一是三味書屋后面的小園,爬上那里的花壇可折臘梅、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第二是當先生讀書入神時,“我們”便可以做指甲戲、描繡像;

② 這些都是三味書屋中較有趣的事兒。當然不是先生教的,先生是絕對不允許的。

4.理解課文通過對比來揭示文章含義的寫法。

提問:“我”(又是孩子的代表)喜歡的是百草園內的生活,三味書屋中的學習內容不能吸引人,大家情愿到后園去折花捉蟲,情愿做指甲戲、描繡像,而作為封建教育代表的“先生”卻不允許“我們”這樣做,孩子喜歡的,先生阻止;先生提倡的,孩子毫無興趣,這一矛盾說明了什么?

提示:這一矛盾表明了封建教育教學的內容與方法,對孩子們毫無吸引力,并且束縛了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

5.學習“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① 指名學生找出從“百草園”到“三味 書屋”間的過渡段,并且朗讀。

② 提示:a.課文題目中“從……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地點的轉換為記敘順序的,其中“到”指出了兩地間的過渡。由此看出,本文題目的格式和本文的結構是一致的。b.課文第九段(過渡段)不僅在文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在內容上表明,在當時“我”的心目中,去“三味書屋”是出于對“我”的懲罰,文中一組“也許”,是對自己干錯事的揣測。從中可看出“三味書屋”在孩子心目中的黑暗形象。

6. 作者寫三味書屋的生活,也寫了老先生壽鏡吾,壽鏡吾老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作者對他是什么態(tài)度?

小結:當魯迅提出“怪哉蟲”的問題時,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當小孩子們到三味書屋后的小園中去玩而被老先生發(fā)現(xiàn)時,只不過是“瞪幾眼”,大聲道:“讀書!”當學生惹他生氣時,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讓學 生罰跪,但他也不常用。當他自己讀書讀到得意處時,他就微笑起來,將頭仰起,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這些都可以看出來壽鏡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愛讀書,魯迅先生是尊敬他的??墒撬蛔杂X地為舊制度效勞,是舊教育制度的忠實執(zhí)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兒童的心理,他沒有像長媽媽那樣能夠抓住兒童的心,他也沒有象閏土父親那樣耐心誠懇地回答兒童提出的問題,而是不看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拒絕學生的提問,泯滅他們的求知欲,這些都是錯誤的教學態(tài)度與教學方法。盡管如此,他在塾師中是比較好的,對學生還“和藹”,不常用戒尺與罰規(guī),也正因為他是比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嚴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況其他人了!所以魯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時,也給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叛與否定,以此來否定三味書屋的生活,否定舊的教育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7.三味書屋的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小結:三味書屋的教育是失敗的,首先學生不喜歡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再有“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從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式的教育,還有“后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xiàn)在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從同學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的教育。它培養(yǎng)出來的人,正是這種逐利趨勢之徒,舊制度的維護者與社會基礎。這樣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8.第二部分表現(xiàn)出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什么特點?和百草園中的情趣盎然構成了什么關系?

小結:第二部分表現(xiàn)出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枯燥無味,和百草園中的情趣盎然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引導學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問: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園和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對比著寫,表達了什么樣的中心意思?

小結:作者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兒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表現(xiàn)了少年兒童熱愛大自然,探索各種知識的廣泛興趣、揭露;批判了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封建教育。

幾點補充:

1.插敘的運用

作者在記敘百草園的景物時,插敘了一段有關美女蛇的傳說,使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這段傳說引起了作者的擔憂、幻想,也使作者總結人生的經(jīng)驗、教訓。這些心理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因此,使人感覺到百草園更是一個充滿無限情趣的樂園。

2.景物描寫

在作者幼小的心靈中, 百草園是一個有著無限樂趣的自由天地,因此作者對筆下的百草園進行了盡善盡美的描繪。雖然在成人眼中,百草園其實只是一個荒園,而在兒童的心目中卻有無限趣味。 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這樣一組互相關聯(lián)的語句,介紹了百草園中十五種景物 ,構成了一幅多姿多彩、情趣盎然的美麗圖畫。

作者在描寫這些景物時,不惜重彩重墨,作者筆下的百草園是一個色彩明麗的世界。例如“碧綠”“紫紅”“長吟”“低唱”“彈琴”等詞語的運用,表達了從兒童的角度看,都是一 個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的樂園,極符合兒童心理。

3.關于本文的主題

關于本文的主題,歷來是專家們探討的課題。有人認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摧殘,有人認為本文只是作者對兒童生活的回憶,并無批判之意。我們認為:作者確實是在回憶兒時生活,包括三味書屋的生活片斷。盡管它完全不同于百草園的生活情趣,但作者也描述了三味書屋的一些有趣的生活及對先生的懷念。從客觀上也流露出一些對封建教育內容及對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滿。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浮雕制作的步驟和方法學會正確使用工具,掌握磨、刻、鏟、雕等基本技能。

2、學會用草圖表達創(chuàng)作意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講解演示基本技法,學生嘗試練習,交流探討操作技法,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操作難點,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基本技法。

難點:教給學生雕的技法,在石膏上如何表現(xiàn)。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石膏板、砂紙、木刻刀、牙刷。

三、技法介紹及嘗試:

1、教師講解演示基本技法,學生嘗試練習,交流探討操作技能,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操作難點,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基本技法。

2、落實“鏟”這一教學難點,刀口要放平,逐層鏟去背景,用力平穩(wěn),深淺均勻,不要停留在局部,以防背景產生高低不平的現(xiàn)象。

3、操作時注意安全,刻下的石膏粉倒在墊底的廢紙里,不要用嘴吹,以防飛入眼睛

3、知識要點:

1、圖案設計稿子(動物浮雕)要點:用明暗把圖形的層次關系表現(xiàn)出來,低點畫暗、高點留白,這樣有助于我們在刻制浮雕前對哪些地方應去掉做到心中有數(shù)。設計時應盡量避免透視和形象的重量,以便最后制作出完整的形象。

2、刻制步驟:起形---開荒---立位---粗刻---細刻---調整與修飾

3、學生練習:

本節(jié)課完成任務:起形---開荒---立位

4、教師巡視輔導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fā)感想,開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tǒng)治者的殘暴統(tǒng)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__其統(tǒng)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jù)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wǎng)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wǎng)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jīng)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xiàn)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zhàn),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fā)生了國人__,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tǒng)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tǒng)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xiàn)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它所組成的詞。

2、正確流利、與感情的讀課文,背誦課文。

3、體會比喻句。

4、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與感情的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課內外結合,體味作者的感情,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方法:

圖文結合,朗讀感悟長城和運河的雄偉和壯麗。

課時布置: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1、出示圖片,板書課題

2、生齊讀課題

3、你們了解長城和運河嗎?想知道更多嗎?

二、初讀指導

1、自學課文。

(1)各自輕讀課文,畫出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

(2)感知主要內容的。

(2)會讀會認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連綿起伏曲折蜿蜒譜寫不朽發(fā)明奇跡天堂

2、教師檢查糾正同學不良的學習習慣,協(xié)助后進生自學。

3、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詞語

駕駛連綿起伏曲折蜿蜒嘉峪關譜寫

不朽發(fā)明奇跡天堂杭州綢帶

(2)指名讀這些詞語。

(3)指名初步解釋詞語。

(4)齊讀出示的生詞。

(5)指導書寫生字。

三、理清脈絡,體悟課文內容

1、默讀課文,看看詩歌的兩局部都圍繞“奇跡”寫了哪三個方面?

2、同學自學后討論。

四、精讀課文第一局部

1、導讀。作者為何要通過自身的“駕駛著飛機航行”引起奇異的景象呢?

2、講讀。

3、比較:“奇異”在不在句子中的異同。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運用動畫)景象的奇異表示在哪些地方?用

5、自身的話說一說。

6、你覺得長城怎樣?“東起山海關,西起嘉峪關,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的意思。

7、詩篇?!安恍唷庇心膬煞矫娴囊馑迹棵髅魇侨擞懈卸l(fā)譜寫了一篇又一篇詩歌,這里為何要說是萬里長城譜寫的?這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

8、“發(fā)明”分別跟前面的哪一個短語,跟后面的哪一個詞相照應?

9、“祖先”該怎么理解?比較

是誰發(fā)明了這人間奇跡?是俺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是俺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發(fā)明了這人間奇跡。

10、最后兩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1、指導朗讀。

(1—4行)寫“奇跡”的出現(xiàn)和特點的句子怎么讀?(驚喜地)

(5,6行)寫對“奇跡”抒情的句子怎樣讀?(贊美地)

(7,8行)寫“奇跡”的發(fā)明者的句子又該怎樣讀?(敬佩并自豪地)

12、將第一局部三方面內容分組讀。生評議。

13、指名讀,生評議。

14 、齊讀。

五、安排課堂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

注意“坐姿四訣”和握筆姿勢。

2、觀察文中長城的插圖,用下面的詞語寫一段話。

巨龍連綿起伏奇跡曲折蜿蜒

板書設計:

長城和運河

連綿起伏銀光閃閃

曲折蜿蜒伸向天邊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聽寫生字詞。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局部。

3、哪個詞表達了作者對長城的贊嘆?(不朽)

二、精讀第二局部

1、導讀。

聽老師讀課文,然后畫出作者感嘆的句子。

(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

2、講讀。

(1)觀察書中插圖,填空并回答問題。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銀光閃閃,伸向天邊。”這句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之處在于:扁,柔,有光澤等)

(2)比較下面的三句話的不同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

像綢帶飄落到大地。

像綢帶飄向大地。

(3)你從“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這

句話讀懂了什么?

“動人”一詞可否換成“不朽”?

3、指導朗讀。

4、這局部結構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學們自身先讀一讀,聯(lián)系奇跡的歷

史和特點,想一想:朗讀時的語氣是否也和朗讀第一局部的語氣一致?

5、同學們無妨自身試著讀一讀。

6、指名說說兩大局部讀法的區(qū)別。

7、同座可分兩大局部互讀,互相糾正讀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讀,其他同學閉眼體會,聽后糾正。

9、師讀兩局部相同的前兩句,男生讀兩局部關于描寫特點的兩句,女生

讀兩局部關于抒情的兩句,齊讀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兩句。

三、總結全文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讀懂了什么?俺們祖國的美僅僅在于兩大奇跡嗎?

文章僅贊美了祖國嗎?

2、教師總結。

四、指導背誦

五、指導寫字

駕折蜒譜朽篇創(chuàng)簇綢

1、同學自讀上面的生字

2、指名讀生字

3、齊讀

4、指導同學記生字:你能記住哪幾個生字?

怎么記住的?

5、指導同學說

6、指導同學寫字

蜒左右結構與“蜓”的區(qū)別

創(chuàng)注意“倉”的寫法

駕下面的“馬”不要寫成“木”

7、同學描紅

8、同學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六、作業(yè)

1、形近字組詞

架蜒()譜()拆()

駕()蜓()普()折()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劃出來

板書設計:

蜒長城和運河(雄偉而壯麗)

創(chuàng)

駕(驚喜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