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人教版7篇

時間:2022-09-27 作者:Animai 備課教案

在準備一份教案時,教師一定從中吸取了不少教學經(jīng)驗,教案是教師為了提高上課質量提早撰寫的文字材料,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人教版7篇,感謝您的參閱。

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人教版7篇

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人教版篇1

設計說明

“反比例”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理念,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

1.借助定義、實例,滲透函數(shù)思想。

教學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義和生活實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函數(shù)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量的比值不變的特點,為學生探究成反比例關系的兩種量之間的關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和特點奠定良好的基礎。

2.借助具體情境,在觀察、討論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fā)現(xiàn)“把相同體積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這一規(guī)律,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歸納、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及特點。

3.借助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總結反比例關系式。

因為正、反比例體現(xiàn)的都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之間的關系,且正比例關系表達式學生已經(jīng)掌握,所以在總結反比例關系表達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自己總結出反比例關系表達式,體驗成功的喜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玻璃杯 直尺 水 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1.復習。

課件出示:一個圓柱形水箱,底面積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這個水箱能裝水多少立方米?

(1)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2)提問:你是根據(jù)什么公式進行計算的?

預設

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3)師追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還有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呢?在什么情況下其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

預設

生1:底面積=圓柱的體積÷高,高=圓柱的體積÷底面積。

生2:如果底面積一定,圓柱的體積與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圓柱的體積與底面積就成正比例。

2.引入課題。

如果圓柱的體積一定,那么底面積與高又成怎樣的關系呢?這就是本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nèi)容。(板書課題:反比例)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有關圓柱的體積問題以及列舉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的關系,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完整性的同時,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

⊙探究新知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關系的量。

(1)課件出示教材47頁例2,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觀察。

師:觀察情境圖,理解圖意后,觀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觀察,再一列一列地觀察,并思考下面的問題。

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變化情況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積/cm2

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①表中有哪兩種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杯子底面積的大小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2)學生思考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

生1:有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

生2: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一定)。

(4)明確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杯子的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總是一定的,所以我們就把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人教版篇2

教學內(nèi)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shù)學第六冊第9、11頁。

教學目標:

1、在辨認8個方向基礎上,學會看簡單平面的線路圖。并能用恰當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2、在對簡單物體的位置關系的探索過程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導入。

師:小朋友在雙休日都喜歡和家長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車。

師:每路公交車都有一定的行車路線,我們在乘車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車是不是經(jīng)過我們要去的地方。

生:看車開的方向是不是和我們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們要坐幾站才下車……

師:大家提的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泛洋嘉年華游玩,可以乘坐幾路車?首先要學習如何認識路線。(出示課題:認識路線)

二、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引入:師出示路線圖。

北 會展中心(嘉年華)

椰風寨

廈大

廈大西村

黃厝

廈大醫(yī)院 胡里山 曾厝安小學 白石炮臺

認識29路車的行車路線。

師:有了這張路線圖,你們一定能很快知道各個站點在學校的哪個方向,誰來說一說?

生:胡里山站在學校的西面……

師:小朋友觀察真仔細,你能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29路車的行車路線嗎?

從廈大出發(fā)向 行駛……

先引導學生在組內(nèi)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師:誰還能說一說你想從哪個站點出發(fā)到哪個站點的路線?

請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行車路線。

3、出示泛洋嘉年華的導游圖。

4、師:我們乘坐29路車來到泛洋嘉年華,這里的游樂項目可真不少,誰來說一說有哪些游樂項目?

5、你最喜歡哪個游樂項目,它在游樂園的什么位置?請你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

師問:奇遇木馬在奇趣謎宮的什么方向?

動感電影在驚天動地的什么方向?學生指名回答。

接下來由學生提問,學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聰明,我這兒還有一個要求:我想從入口出發(fā)去玩驚天動地、奇趣謎宮、海盜船、奇遇木馬,再從出口回家,我應該先去哪兒,再去哪,請幫我安排一條路線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線圖。

b)指名介紹路線圖。

c)集體評價。

三、鞏固練習:

1、自己閱讀課本第9頁,對書上提的問題,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讓小組內(nèi)同學評一評。

四、全課小結:

小朋友們今天學習了新的知識,說一說今天最感興趣的什么?為什么?

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人教版篇3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nèi)容是學生學習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后,在充分理解了圓柱的認識的基礎上開展的.教材中選用了許多來自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學生想象和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或一個正方形,底面是兩個圓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表面積的求法,獲得求“圓柱體表面積”的算法。

學情分析

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差異,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xiàn)部分學生不知道圓柱側面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或是有的同學已經(jīng)知道怎么求圓柱的側面積,但不能結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學習本節(jié)課,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得出圓柱的表面積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圓柱體表面積的含義及求法。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獨立操作推導并掌握求圓柱的表面積的方法,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體驗成功的收獲,體會小組合作探索成功過程的喜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教師引導,動手操作得出求圓柱表面積的方法。

難點:計算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圓柱由幾個面組成?上下兩個面是什么?側面展開是什么圖形?

2、圓面積怎樣求?

3、長方形的面積呢?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興趣:

出示一頂廚師帽,讓學生觀察,做著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們以前學的知識能解決嗎?教師借機引出課題并板書課題《圓柱表面積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

1、分組,討論:

(1)、動手將圓柱的側面沿著高剪開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圓柱的側面剪開發(fā)現(xiàn)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

側面積=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地面周長×高。

重點感受:圓柱體側面如果沿著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這里要強調(diào)沿著高剪)這個長方形與圓柱體的哪個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是圓柱體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體的高)

(2)、復習引導:(用舊解新)

上下兩個圓的面積怎樣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徑就能求出底面積)

(3)、小結:小組討論,將公式延伸。

圓柱表面積 =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識的運用:(回到情景創(chuàng)設)

(1)、出示例題:

例2:假如一頂廚師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頂半徑10厘米,做一頂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進一法結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獨立試做:

(3)、集體講評。

(4)、講解進一法。

3.鞏固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這一節(jié)課重點學習了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及運用。

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人教版篇4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p23-26的內(nèi)容,p24做一做,完成練習四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面,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jù)實驗材料正確制作圓錐。

2、過動手制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教學重點:

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教具準備:

每人一個圓錐,師準備一個大的圓錐模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圓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課

1、圓錐的認識 (直觀感受觀察討論匯報)

(1)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后,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4)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于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圓錐的特征(可以啟發(fā)學生總結),強調(diào)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征是: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測量)

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于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補充習題

1出示一組圖形,辨認指出哪些是圓錐。

2出示一組圖形,指出哪個是圓錐的高。

3出示一組組合圖形,指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四、總結

關于圓錐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教學反思:

觀察、感知中認識并掌握圓錐的特點,經(jīng)歷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的過程,加深了對圓錐高的認識。在旋轉,對比圓柱和圓錐的過程中,加深對圓錐特點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人教版篇5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理解杠桿平衡的原理,并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xié)調(diào),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經(jīng)過啟發(fā)、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杠桿平衡的條件,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yǎng)。

3.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并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nèi)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杠桿平衡的規(guī)律。

2.教學難點: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準備材料,導入活動:

1.檢查課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簡單杠桿)的作業(yè)。

學生對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組互相檢查。

小黑板或媒體出示制作要求:

(1)準備的竹竿長1m,盡量做到粗細均勻。

(2)在竹竿中點打孔,拴繩子時注意繩子的長度,同時注意檢查拎起繩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從中點處每隔8cm做一個刻度記號,盡量等距離。

拿出準備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檢查大小是否一樣。

2.揭示課題:有趣的平衡(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索規(guī)律

1.活動一:探索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

(1)如果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兩邊所放的棋子要同樣多?!?/p>

②演示:如:左邊放3個棋子,右邊也必須放3個棋子,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2)如果左右兩邊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么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說出自己的見解?!八芰洗鼟煸谥窀妥笥覂蛇叺目潭纫嗤??!?/p>

②演示。如:

左邊塑料袋掛在刻度“4”的點上,右邊塑料袋也要掛在刻度“4”的點上,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3)小結:

你有什么體會?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shù)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2.活動二: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a)

(1)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才能保證平衡?

①也放4個棋子行不行?會產(chǎn)生什么結果?

②應該放幾個?

“放3個?!?/p>

(2)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

①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

學生交流,各自說出自己的見解。

②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3個。

③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6個。

(3)小結:

師:你有什么體會?

左右兩邊棋子個數(shù)與刻度數(shù)的積要相等。

3.活動三: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b):

(1)問題:左邊在刻度4上放3個棋子并保持不變,右邊分別在各個刻度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呢?

(2)實驗活動:

①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活動。

②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③教師提供表格,引導學生展開活動。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數(shù)

乘積

(3)匯報結果。

學生發(fā)現(xiàn):左右兩邊刻度數(shù)和所放棋子數(shù)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4)從表中你發(fā)現(xiàn)刻度數(shù)和所放棋子數(shù)成什么比例?

學生觀察表中兩個量的變化情況,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三、應用規(guī)律,體會揣摩

1.基本練習:

母女倆在玩蹺蹺板,女兒體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點15分米,母親體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點多遠才能保持蹺蹺板的平衡?

提示:從新課探究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體重和坐的地方距支點的長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設她坐的的地方距支點的距離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點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綜合練習:

桌子上有一個天平,天平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可以滑動的托盤,天平的臂上各有幾個相等的刻度。現(xiàn)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個砝碼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兩邊保持平衡,該怎樣放?

提示:(1)根據(jù)臂長和質量成反比例

(2)先確定每個托盤中所放砝碼的總質量,在確定臂長。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談收獲。

師: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研究這些知識的?

2.評價。

師:你對自己這節(jié)課的表現(xiàn)滿意嗎?

可采取學生自評,互評,老師評價的方式進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shù)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左右兩邊刻度數(shù)和所放棋子數(shù)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作業(yè)設計

基礎:

1.用邊長20厘米的方磚鋪一塊地,需要20xx塊,如果改用邊長為40厘米的方磚鋪地,需要多少塊?

綜合:

2.有一位菜販很不老實,他有一架動過手腳的天平。這架天平的兩臂不等長。有一天,當他向農(nóng)民們購買實際重5千克的白菜時,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短這一側,這樣稱起來較輕,天平顯示只有4千克重;而當他把白菜買出去的時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長這一側,這樣稱起來白菜會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題中一樣,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據(jù)臂長與質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人教版篇6

第1課時

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第17頁圓柱的認識、第18頁例1和第19頁例2。

內(nèi)容簡析

圓柱的認識:通過觀察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圓柱。

例1:通過觀察圓柱,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

例2:通過觀察圖形,掌握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

2.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交流,讓學生自主探究,掌握學習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

難點: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建立圓柱的空間觀念。

教法與學法

1.在教法上,應加強直觀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圖形,幫助學生建立圓柱的表象,再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發(fā)現(xiàn)并總結出圓柱的特征。

2.在學法上,學生把觀察和動手操作相結合,通過摸一摸、量一量、畫一畫等實踐操作活動認識圓柱的特征。本節(jié)課也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加強小組合作與交流。

承前啟后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chuàng)設,導入課題

實物展示法:

教師拿出一個做好的圓柱模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圓柱;緊接著讓學生觀察這個圓柱的特征,觀察圓柱的組成。(學生觀察并獨立思考)

學生1:圓柱由三部分組成:兩個圓和一個曲面。

學生2:兩個圓的面積相等。

學生3:……

教師表揚并鼓勵學生的回答。【品析:用觀察實物的方式導入,讓學生看到了真實的物體,使學生對圓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用動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p>

課件展示法:

1.課件出示“旋轉門”的畫面,引導聯(lián)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圓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轉門,想到了它轉起來會形成一個圓柱。

2.課件出示:比薩斜塔、客家圍屋、立柱、蠟燭、水杯等。課件抽出圓柱的幾何模型。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板書課題)【品析:課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圖形更加形象具體,學生一目了然,對于圖形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準確和深刻,有助于學生對于圓柱的學習和研究。】

動手操作法:

讓學生拿出所帶的硬紙板、直尺、剪刀、圓規(guī)等學具,小組合作,教師引導動手制作圓柱的模型。

小組展示制作成果,教師給予評價?!酒肺?親自動手操作制作圓柱模型不僅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圓柱,而且讓學生有一種喜悅的成就感。同時,對下面觀察總結圓柱的組成和特征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學例1

(1)整體感知圓柱

①談談圓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圓柱嗎?請同學說說你理解的圓柱。

②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狀的物體。

引導學生閱讀觀察教材第17頁幾個圓柱物體的圖形,認識圓柱。

(2)教學例1:

出示教材第18頁例1:觀察一個圓柱形的物體,看一看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有什么特征。

①認識圓柱的面。

師: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指導看書,再次觀察例1中的圖形,引導歸納。(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②認識圓柱的高

引導學生觀察例1中的圓柱,根據(jù)圖形上的提示認識圓柱的高,再根據(jù)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圓柱的高。結合教材回答什么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歸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shù)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品析:此教學環(huán)節(jié)先運用提問交流的方式引出認識圓柱,再聯(lián)系生活實物模型,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己所制作的圓柱模型來認識圓柱的組成和特征,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p>

◎教學例2:圓柱的側面展??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后討論: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2)操作探究: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復操作中觀察。

歸納: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fā)現(xiàn):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系。

(4)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觀察教材第19頁例2。

總結: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品析:此環(huán)節(jié)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與思考,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動手操作推導出圓柱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底面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通過這樣的活動體驗,讓學生經(jīng)歷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p>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認識了圓柱,學習完例1、例2的基礎上,讓學生及時消化吸收,教師提出質疑,師生共同系統(tǒng)整理。

質疑一:圓柱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圓柱有什么特征?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質疑二: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形狀?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側面展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圓柱,學習了圓柱的基本特征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你能說說你的收獲嗎?找兩個學生暢談本課時的收獲,教師對其進行補充完成課堂的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

1.圓柱的組成及特點:圓柱是由3個面組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圓柱的底面都是圓,并且大小一樣。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 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銜接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給大家留一個思考的話題:

什么叫作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哪幾個面?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回味課堂,發(fā)現(xiàn)亮點之處:兩次質疑的討論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過程,這次內(nèi)化把圓柱的基本特征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有關知識真正掌握了。

反思過程,有待改進之處:在教學中,應多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時,教師應進行相應的提問,這樣學生學習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學習的知識才會更扎實。

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人教版篇7

(1)兩個質數(shù)的和是39,這兩個質數(shù)的積是( )。

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質數(shù)的意義及數(shù)的奇偶性等知識。

兩個數(shù)的和是39,說明這兩個數(shù)一個數(shù)是奇數(shù),一個數(shù)是偶數(shù),因為它們都是質數(shù),所以其中的偶數(shù)只能是2,則奇數(shù)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數(shù)有( )個。

分析 求一個較小數(shù)的因數(shù)的個數(shù)一般用列舉法,但求較大數(shù)的因數(shù)的個數(shù)時,一般用分解質因數(shù)法,即先把120分解質因數(shù):120=2×2×2×3×5,然后借助每個因數(shù)的個數(shù)來計算。因數(shù)2的個數(shù)是3個,因數(shù)3的個數(shù)是1個,因數(shù)5的個數(shù)也是1個,120的因數(shù)的個數(shù)為(3+1)×(1+1)×(1+1)=16(個)。

解答 16

⊙探究活動

1.課件出示題目。

(1)一個長方體木塊,長2.7 m,寬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體木塊,不許有剩余,正方體的棱長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學校六年級有若干名同學排隊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級最少有多少人?

2.明確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思考、交流)

(1)這兩道題分別考查什么知識?

(2)怎樣解決這兩個問題?

(3)具體的解答過程是怎樣的?

3.匯報。

(1)先匯報前兩個問題。

預設

生1:第(1)題考查的是應用因數(shù)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2:第(2)題考查的是應用倍數(shù)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3:根據(jù)題意,正方體的最大棱長應該是長方體長、寬、高的最大公因數(shù),所以先把相關長度轉換單位,用整數(shù)表示,然后求長、寬、高的最大公因數(shù)。

生4:根據(jù)題意,六年級人數(shù)比3、7、11的最小公倍數(shù)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數(shù),再加2就可以了。

(2)嘗試解答。(關注學生求三個數(shù)的最大公因數(shù)或最小公倍數(shù)的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點撥)

(3)匯報解答過程。(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預設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為27、18、15的最大公因數(shù)是3,所以正方體的棱長最大是3 dm。

生2:因為3、7、11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級最少有233人。

4.小結。

解答此類問題,關鍵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數(shù)的知識還是倍數(shù)的知識,同時要會求兩個或三個數(shù)的最大公因數(shù)及最小公倍數(shù)。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掌握了因數(shù)與倍數(shù)的相關知識,我們學會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布置作業(yè)

教材75頁5、9題。

板書設計

因數(shù)、倍數(shù)、質數(shù)、合數(shù)

因數(shù)和倍數(shù)質數(shù)——質因數(shù)合數(shù)——分解質因數(shù)1公因數(shù)互質數(shù)最大公因數(shù)倍數(shù)——公倍數(shù)——最小公倍數(shù)能被2、5、3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