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教案6篇

時間:2024-07-13 作者:Trick 備課教案

我們都要明白,沒有教案就沒有好的教學,一份詳細的教案可以讓教學過程更加有條不紊,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地理的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地理的教案6篇

地理的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節(jié)主要內容是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產生的地理現象。地球運動是地理環(huán)境形成以及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變化的基礎,并影響到人類活動。一直以來,因其抽象、空間概念強,成為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學時,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做好內容的取舍,把握好難度和深度,做到淺化,重現象描述,輕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學貫穿始終,采用多媒體現代化手段幫助學生觀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間運動,理解地球運動與相應地理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

(2)用簡單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用實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動手演示,感知地球的運動,發(fā)展空間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過程中,掌握科學方法,也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觀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明白任何地理現象都有成因,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的人地關系觀。

(2)培養(yǎng)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運動規(guī)律。

2.正確列舉實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象。

三、教學方法與教具準備

1.運用多媒體課件、地球儀等工具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tài)的空間概念。

2.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將零散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3.學生自主學習、同桌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探究。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第一節(jié)中,我們認識了地球的`形狀,知道一些關于地球的數據。播放動畫“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贝蠹夷芙庖幌略騿?

學生回憶舊知回答。

“溫故而知新”,引入新課。

地球自轉有哪些特點呢?動畫:地球的運動。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動畫地球的運動,完成學案“學生自主學習(一)”表格。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有針對性地鼓勵。

展示學習成果:“學生自主學習(一)”

讓學生展示自我,提高學習興趣。

晝夜交替現象是怎樣產生的?

①若地球不自轉會產生什么現象?

②若地球是一個透明的球體會產生什么現象?

探究晝夜的形成:借助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邊演示邊解說。

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解決問題,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別從北極和南極看,還能簡單地說地球是自西向東轉嗎?教師動畫點撥。

表演者敘述,觀察者完成“學生合作學習(一)”。

了解我們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對生活是有用的。

師生共同學有關時區(qū)的知識。

和老師一起學習時區(qū)知識,并完成“師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識。

師生共同探究:怎么統(tǒng)一時間呢?

和老師一起分析、學習完成學案“師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問題能力,初步了解時區(qū)。

教師以詩的形式小結地球自轉。

說說對該詩的理解

活躍氣氛,溫習知識

播放動畫“走過四季”。

觀看動畫。

緩解氣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學生一起學“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知識。

和老師一起學,并完成學案上“師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為后面“學生合作學習(二)”作為知識準備。

組織學生分組探究,并給予指導。

小組合作探究“太陽的公轉”。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學到了哪些地球公轉的知識?用動畫補充或強調。

利用“學生合作學習(二)”展示學習成果。

檢驗合作學習情況。

了解科學史上的“天轉還是地轉“之爭。

閱讀“是天轉還是地轉”。

培養(yǎng)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

結合動畫,和學生一起學習五帶的劃分。

利用“師生共同學習(三)” 。

展示學習成果:五帶。

太陽公轉知識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檢驗學習情況。

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和技能?有什么感想?

總結反思。

培養(yǎng)梳理知識、鞏固知識能力。

五、板書設計

地球的運動

1.自轉:自西向東,時間24小時,晝夜更替、時間差異。

2.公轉:自西向東,時間一年,四季變化、五帶。

地理的教案篇2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知識 與 技 能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過程與 方 法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情感態(tài)度

價 值 觀 激發(fā)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導 學 過 程 批 注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制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fā)他們熱愛地理科學,愿意學習地理學科的愿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計1﹏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于為什么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后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fā)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么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qū)、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huán)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學是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認為正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會……所以我們要相信科學但不迷信書本,要敢于質疑并勇于證實之。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們對地球的認識更設更正確。

●追求真理很多時候要以付出生命為代價,讓我們向為真理獻身的勇士們致敬!

4、地球衛(wèi)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球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據說明,就要用到數學知識,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應該能夠回答出用半徑就可以求出籃球體積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計算方法同理。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容。

教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據,并通過以下形象的說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著赤道繞地球飛行一周,得用50個小時。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這個面積相當于53個我國領土(960萬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先有學生來說,老師最后總結。

板書設計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作業(yè)設計 復習

小結

地理的教案篇3

第一節(jié)自然環(huán)境

1、地理位置:亞洲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為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為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2p2)亞洲的地理分區(qū):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3、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fā)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5p4,結合圖認真完成第5頁的活動題)

4、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海拔-415米);

(3)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fā)源于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4)亞洲面積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世界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

5、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第二節(jié)人文環(huán)境

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qū),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11個(2003年)。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尼日利亞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極洲外);人口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長率最低的是歐洲。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qū)

1、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自北向南依次為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島。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為主,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日本為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yōu)良港灣,對漁業(yè)、造船業(yè)、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圖7.2p18,活動p19)

3、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橫濱。日本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二戰(zhàn)以后,經濟高速發(fā)展,對工業(yè)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很強。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工業(yè)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qū)。

第三節(jié)東南亞

1、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圖7.17-18p26-27)

2、東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唯一的內陸國是老撾。

3、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濕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東南亞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圖7.22p29活動p30)

3、中南半島上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國家

河內紅河(上游為元江)越南

金邊湄公河(上游為瀾滄江)柬埔寨

萬象同上老撾

曼谷湄南河泰國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為怒江)緬甸

第四節(jié)印度

2、印度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班加羅爾。

3、印度大部分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終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風,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活動p37)由于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wěn)定,水旱災害頻繁。

經濟作物有棉花、黃麻和甘蔗。印度的黃麻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加爾各答是麻紡織工業(yè)中心和鋼鐵工業(yè)中心;孟買是棉紡織工業(yè)中心;班加羅爾是印度的“硅谷”。

第五節(jié)俄羅斯

1、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位于亞歐大陸北部,地跨亞、歐兩大洲,領土大部分處于北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特征是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2、大部分地區(qū)地形比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以山脈河流為界自西向東分別是東歐平原(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

3、俄羅斯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石油、天然氣、煤、鐵資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礦是庫茲巴斯煤礦,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庫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鐵礦是庫爾斯克鐵礦。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位于莫斯科附近。

4、俄羅斯交通部門齊全,但交通運輸線在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鐵路運輸和管道運輸為主,歐洲部分鐵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網,亞洲部分鐵路稀疏,有一條橫貫亞歐大陸的鐵路是西伯利亞大鐵路,被稱為亞歐大陸橋。(第二條亞歐大陸橋起始點為中國連云港,終點為荷蘭鹿特丹)

(2)伏爾加河是俄羅斯的母親河,是歐洲第一長河,流量豐富,水流平穩(wěn),航運價值高,通過運河,伏爾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羅的海、白海、里海、亞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羅斯首都,俄羅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終年不凍港。

地理的教案篇4

教學過程

一、認識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過渡:那么,你們知道這些特殊的“裝置”是什么嗎?它們該如何正確使用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見識見識吧。

活動:同學們仔細觀察地球儀,看看你們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裝備”?它們分別是什么?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討論等(略)

學生:發(fā)言、說明自己看到和討論的結論等等。

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同學們的介紹,我們可以確定在地球儀上的這些最明顯的點和線:北極點、南極點、地軸、經線和緯線等,如教材p5頁圖1.4“地球儀上的點和線”所示。學生:分組觀察地球儀,查找、記錄地球儀上特殊的點、線,討論它們是如何被確定的等等。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提示學生觀察中要注意的問題,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的觀察結論等。

學生:發(fā)言、回答提問等。

設問:實際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軸,地球表面也沒有畫出經線和緯線,那么,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是如何確定上去的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活動來看看這個問題。

活動:繼續(xù)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地球儀表面點和線,討論、思考下面問題:

1.什么是地軸、北極和南極?

2.什么是經線和緯線?

3.這些點和線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

學生:分小組活動、討論、分析等。

學生發(fā)言:結合自己的活動和小組討論的結果,學生發(fā)言(略)。

:地球儀上,地球的'自轉軸叫做地軸。地軸與地球表面的兩個交點叫兩極,位于地軸北面的是北極,位于南面的是南極。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是緯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是經線。

二、認識緯線

承轉:在這些點和線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經緯線了,老師這里有個有小竅門,可以幫助大家區(qū)分一下。

教師引導:同學想一想“經”和“緯”這兩個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經”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狀?把“緯”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狀?

學生:聽講、思考,分組繼續(xù)觀察、討論問題。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提示學生觀察、找出經緯線和南北極點的關系,自己的結論等等。

學生:回答問題

學生:領悟“經”對應的是豎的直線?!熬暋睂氖菣M的直線(在平面簡圖中適用)。

講述:剛才的小竅門僅適用于我們在平面簡圖中繪制成直線的經線和緯線,實際的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又有什么特點?該如何區(qū)分呢?下面我們通過活動來認識一下。

活動:要求學生: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并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每組分發(fā)一根繩子,繩子的長短稍長于地球儀周長,自己準備直尺,量算比較長度。

3.老師要求觀察地球儀時才能動,其余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體展示問題:

1.緯線的定義,用自己的話提煉出要點。

2.緯線的形狀?

3.緯線長度及變化?

4.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緯線?緯線指示的方向?

講述:請大家停止討論,就這幾個問題來分享討論結果。

提煉要點:一邊聽同學們的回答,一邊完善附表(板書。)

定義

形狀

長度及變化

指示方向

緯線

垂地軸,環(huán)地球

由赤道向兩極逐漸變短

東西

難點提示:如何演示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們只沿著地球儀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個方向移動,因為始終在

赤道上移動,沒有向上(北方),也沒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動的方向只是在東西方向上變化,說明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過渡:同樣的學習方法,我們來看看經線的有關特點。

學生:聽講,思考。

學生:猜測地球儀和繩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儀和教材p6,思考討論提出的問題:

教師:提示學生這里緯線長度的比較需要用到老師的繩子和自己的直尺

師生互動:老師可巡視,指導學生如何用繩子和直尺對比量算緯線長度。

學生回答:

1.緯線定義(看書得出的結論):和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大圓。

2.緯線是圓的。

3.長度不相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變短。

4.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緯線。

學生:(體會感悟)沿著赤道移動,在往東或者往西走,所以緯線應該指示東西方向。

三、認識緯度

教師承轉:現在我們初步認識了地球儀上的緯線的基本特點,那么,我想問一下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儀上的緯線有多少條嗎?

學生:回答,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教師:實際上,地球儀上的緯線是數不清的,有無數條,那么,我們怎么來區(qū)分這些不同的緯線呢?下面,我們還是通過活動來認識這個問題。

活動:觀察地球儀,認識緯度在地球上的劃分。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并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按老師要求共同觀察地球儀,其余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細閱讀地球儀上不同緯線上標注的緯度度數,看看緯度的劃分有什么規(guī)律(提醒學生在地球儀正確位置去查看到緯度的標注)。

學生:活動、討論等。

學生:發(fā)言等。

提問: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地球儀上的緯度起點也是從0°開始排列的,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是一條怎樣的特殊緯線呢?

學生:發(fā)言等。

歸納:0°緯線位于地球儀的中部,就是我們熟悉的赤道線,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它是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由于這一特殊的屬性,赤道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一些有赤道穿過的國家和地區(qū),常常建一些所謂的“赤道紀念碑”來一起人們的關注,如,教材p6頁圖1.7“基多赤道紀念碑”。

活動:確定了赤道是0°緯線,那么,其它的緯線度數又是如何標定的?緯度是如何變化的?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讓我們繼續(xù)觀察地球儀,找出這些規(guī)律吧。

學生:活動、討論、發(fā)言等等。

歸納:從地球儀上我們可以得出有關緯度的分布規(guī)律:1.緯線的度數范圍是0?-90?,赤道為0°,南北極點是90°;2.緯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遞增,最大的緯度分別位于北極和南極點。

提問:從緯度的分布中我們發(fā)現,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緯度都有兩個數值,又該如何來區(qū)分呢?

學生:活動、討論、發(fā)言等等。

歸納:赤道以南稱為南緯,赤道以北稱為北緯,人們還利用英文“南”“北”的單詞首字母“n”和“s”作為代號,分別表示北緯(度)和南緯(度)。

練習: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緯40度,用數字和字母該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畫出最長的緯線——赤道,大家觀察地球儀上緯線的分布規(guī)律,然后補充幾條緯線:南北緯23.5?,南北緯66.5?,標出南北極點的度數90?。

學生:聽講,記錄等

課堂:依據板書,、構建本課時的知識結構,提及下一課時的。

地理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①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②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③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現象。

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 海陸是變遷的

導入:歌曲<東方之珠>引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師:其實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其實古人早就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因而在我國就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課件。(可以出示喜馬拉雅山、我國東部海底、荷蘭圍海造田圖片。)

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fā)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fā)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在不斷擴大?

(總結)生:變遷方式有三種:

1.地殼變動;

2.海平面升降;

3.人類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變的呢?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機會總是垂青善于觀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頓坐在樹下看到蘋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體運動定律一樣,這一次是一個躺在病床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來閱讀一下《偶然的發(fā)現,偉大的假說》。

生:閱讀。(最好出示資料片)

三、魏格納創(chuàng)立大陸漂移假說過程

師:魏格納發(fā)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同學們都學過剪紙能否用這種剪紙的辦法證明一下你的觀點。

生:討論,用剪刀、白紙活動。

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把你們討論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師:結合學生演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咱們同學做事也是一樣,要注意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一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最終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fā)現并創(chuàng)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發(fā)呢?

生:認真觀察,大膽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

四、大陸漂移假說觀點

師:魏格納用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大陸漂移假說的建立,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出示大陸漂移課件)它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才分裂為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布局。

地理的教案篇6

一、背景與意義分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二、三章是從自然地理的角度讓學生認識世界,反映地理學和社會發(fā)展的。

本節(jié)教材是講述自然地理學最基本的知識——地球的自轉、公轉及其最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本節(jié)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圖》的第三節(jié),通過對本節(jié)教材的學習,讓學生對地球的運動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讓學生對地球運動的基本狀態(tài)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

二、學習與導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熟悉其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4、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具備時差的知識。

5、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并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三、障礙與生成關注

對教材中,四季的形成問題不容易理解,課堂教學中出現目標的偏離,不利于正確認識四季的形成。

四、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學準備:投影儀投影片

(一)、引入新課: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下面請看---------(教師演示地球活動)

師:同學們觀察到了什么?

(二)、閱讀書本,自主學習

1、地球運動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樣的?

2、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區(qū)別和聯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寫。

自轉公轉

方向

轉動一周所需要的時間

旋轉中心

轉動特點

3、請列舉自然界中什么現象可以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

(三)、合作學習,分析成因

1、教師演示投影片,講解晝夜形成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為不透明的球體,二是太陽光線是平行光。圖中的虛線是晝夜的分界線,叫做晨昏線,且與太陽光垂直的大圓圈。

提問:觀察投影片,看此時除中國是白天,還有那些國家是白天,有哪些國家是黑夜?

2、教師將地球儀轉動180,再讓學生觀察:中國和美國分別處在白天還是黑夜?

3、請學生上來用投影片來演示中國和美國晝夜交替的情況,思考晝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在夜半球和晝半球大體經過多少時間?每完成一次晝夜更替需多少時間?

5、閱讀書本第10頁中“暢暢與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師總結:可見,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經度的地區(qū)產生了時刻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

(有興趣的學生課后計算一下倫敦、北京、新加坡、東京、莫斯科等幾個城市之間的時差各相差多少小時?經度每隔15度,時間相差1小時,計算時采用“東加西減”的方法)

1、教師提問: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得最厲害?那么你能從這一現象中總結出什么規(guī)律來嗎?(教師用投影片演示陽光的直射和斜射)

(2)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guī)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呢?請結合我們的日常生活體驗來說明。

教師演示地球的公轉投影片,讓學生完成表格

節(jié)氣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月日

太陽直射緯度

季節(jié)北半球

南半球

受熱程度北半球

南半球

晝夜長短北極

北極圈以北

北極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極圈以北

南極圈以南

南極

(3)觀察后,思考并解釋太陽光的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guī)律。

2、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書中“地球的五帶圖”,觀察投影片,總結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jié)氣時,地球上五帶內各帶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狀況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3、看書1.20圖,說說我國大部分陸地位于五帶中的哪一帶。

五、筆記與板書提綱

地球的運動

自轉晝夜交替24小時

公轉四季變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帶: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六、練習與拓展

見《地理填充練習冊》

七、個別與重點輔導

八、反思與反饋記錄

學習地理

(一)要學會閱讀理解地理教科書

地理學習的支柱是教材的閱讀理解,地理不同另兩個文科之處在于,對教材知識點必須理解記憶而不要死記硬背,要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積極思考。

上課時間有老師的引導,可以少走彎路,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識所占比例較初中小了,但知識更深,更系統(tǒng)化,更加復雜,理解難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滲透的范圍越來越廣,學習地理需要的課外知識也多,所以,一定抓緊學習的主陣地課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冊),學習時應該采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于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于對地理原理、地理規(guī)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恒星日、太陽日;時區(qū)、區(qū)時等。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第二、抓"原理"重"理解"。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生態(tài)平衡的條件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guī)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做就能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guī)律。

第三、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guī)律。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干,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聯系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是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于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jié)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絡圖,其中節(jié)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用節(jié)點和連線組成的網絡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