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讀后感6篇

時間:2024-04-14 作者:couple 讀后感

一篇出色的讀后感可以引發(fā)讀者對自我成長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和反思,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受,促進交流和討論,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立德樹人》讀后感6篇,供大家參考。

《立德樹人》讀后感6篇

《立德樹人》讀后感篇1

又讀了《大學章句集注》,并參考了唐文治的《大學大義》。因為自己就是從事教育行業(yè)的,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古代讀經(jīng)教育和現(xiàn)代教育的一些方面做了對比。

不管是《大學》還是其他經(jīng)書,其主要內(nèi)容無外乎兩方面,一是修身,一是治國。而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從中小學到各大高?;旧鲜遣恢v治國的內(nèi)容,修身的內(nèi)容也不再強調(diào)了,取而代之的是公民的核心素養(yǎng)。

現(xiàn)代教育的課本五花八門,差不多十年一變,不知變了多少,沒有守。古人讀的儒家經(jīng)典卻是歷經(jīng)千年不變的,變的是每個時代的注疏。

以上變化究竟是好是壞,我個人不想過多的評說。但有一點卻讓我憂心不止,不得不說。當我去讀四書五經(jīng)的時候,我能鮮明地感受到有人在文化的源頭向我招手,使我不斷向他看齊。然而讀現(xiàn)代白話課本成長起來的我,雖然也一直在教育領域工作,卻從來沒有類似的感覺。很多時候我問自己,我交給學生的這一套我自己相不相信呢?越是往深處思考,我越是沒有底氣回答。

不論實行怎樣的教育制度,采用什么樣的課本,如果教育本身不能凝聚人心,增強文化的向心力,民族和國家的未來都是堪憂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p>

上自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有沒有可能出現(xiàn)“身不修”、“家不齊”而“國家治”、“天下平”呢?

有的人會認為,治理國家與個體沒什么大的關系,而是那些當領導的人去治理的。我認為,這種看法是偏頗的。

中國有一句話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說明國家的事務與每個個體都是分不開的?!皣鴮⒉粐?,家何為,人何在?”在這個意義上,家國與個人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

岳飛與秦檜:岳飛背負著“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馳騁沙場,雖遭奸人陷害,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感動后來許多人;秦檜一副賣國嘴臉,為了金錢與利益,不顧國家安危,出賣忠臣,出賣國家,遭受萬人的唾棄。

一滴水不能養(yǎng)活一棵大樹,卻能映照出太陽的光輝;一朵花不能裝扮整個春天,卻能展現(xiàn)出生命的華美;一個人不能構成一個國家,卻能體現(xiàn)出這個國家的文明。

從普遍和長遠來看,“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立德樹人》讀后感篇2

孟繁偉;《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薄对姟吩疲骸熬囆U黃鳥,止于丘隅?!弊釉唬骸坝谥梗渌?,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昂召庑狻闭?,威儀也?!坝徐尘?,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第四章讀起來太難,開始很多字都不認識更別該文說啥意思啦。文中多次引用《詩經(jīng)》原文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其意,如果沒有《詩經(jīng)》功底,再不看注釋或翻譯都不知道說的是什么意思了。就算知道《詩經(jīng)》中這幾話意思,如果不能把前面幾章結合起來進行閱讀也不能明白這章說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段關鍵在于一個“止”字,這個“止”字不是停止而是達到或者到哪里的意思。接著第二段用類比的方式解釋“止”的意義,例如“為人君、為人臣、為人子”如何如何等。該章必須結合開篇“止于至善”四字進行閱讀理解,唯有這樣才能明了本章的意思就是告訴明德要“止于至善”的意思。止于至善不是達到某點而是不斷地追求直至最高境界就是至善,或者說至善才是最高層次。

本章第三段指出明德的過程要不斷的琢磨,格物才能致知。也是告訴后人要想明德唯有格物窮理,不斷琢磨才能不斷地進步,于是才能逐步提高對“德”的認識。

大學乃大人之學,小學學“事”,大學明“理”,即“明德”后“明明德”。怎么明德?格物、琢磨,再格物、再琢磨,唯有如此。朱熹曾說成人即大學的學習方法有二,一是自學二是交流。自學中不斷的研究,交流中相互借鑒才能不斷地提高對“德”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止于至善。

可惜現(xiàn)在的學生一是自學能力差二是不相互交流,大量的時間用于如何應對考試。如從這方面看如今的教育真的是不如古時,從方法上應向古人學習,這也或許是沒有“大師”的原因吧?!对姟吩疲骸办稇颍巴醪煌?!”這句話更值得做教育的人深入反思啊。

《立德樹人》讀后感篇3

?立德樹人》是一本中小學傳統(tǒng)文化讀本,每一課都教育我們做一個仁德之人。地位、權利、金錢、成績、政績等都不及道德品質(zhì)重要。道德是知易行難,做一個有道德之人并非易事。這本書正是我們的“好助手”。

在《立德樹人》這本讀物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孔子吃飯》,文中記敘了關于孔子的兩件事——魯哀公賞賜桃子給孔子吃,但孔子先把用來擦桃子的黍子吃下去了,借食喻禮——不能用五谷之尊來擦瓜果中的下品;另一件事講孔子的弟子顏回在飯快要熟時,用手抓鍋里的飯吃,孔子要用這些飯來祭祀父親,顏回誠實地說出自己吃過這些飯,不能用來祭祀,還說了自己吃這些飯是因為不能浪費糧食,得到了孔子的贊賞?!犊鬃映燥垺芬晃慕o我們呈現(xiàn)了一位在生活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禮儀法則,守規(guī)矩的孔子。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像孔子一樣處處遵守禮制的規(guī)定呢?實話說,不多。在餐桌上,當我們拿起筷子吃飯時,誰會留意到,媽媽還在廚房烹調(diào)最后一道菜肴呢?我們經(jīng)常津津有味地吃著媽媽夾來的飯菜,可又有誰會主動給媽媽夾菜呢?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時在飯店吃飯點了一大堆菜肴,誰會意識到最后吃不完卻只能倒進垃圾桶呢?還有······,《孔子吃飯》一文告訴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都有禮儀法則,我們應該像孔子一樣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禮儀法則,該守的規(guī)矩一定要守。

僅僅一篇文章,就如此大的道理,那整本書蘊含的各種道理不足以讓我們“得道成仙”嗎?道德品格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沒有道德教育,就像鳥兒沒有翅膀,那整個人生還有意義嗎?要想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國家棟梁,就必須學好道德良知。

《立德樹人》讀后感篇4

春天是一個萬物復蘇、鳥語花香的季節(jié)。在這美好的春光里,我細細品味著《立德樹人》一書。這本書一共分成十課,有“習禮約己”、“好學為本”、“孝悌善友”……每一課都有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我最喜歡第三課“孝悌善”。這課書里面蘊含著敬重父兄、晚輩善于長輩的一種優(yōu)良道德風尚。《弟子規(guī)》中有一句話: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為他們?nèi)サ?。正如《馮玉祥忍饑買肉孝父》這故事一樣,當中講馮玉祥知道家里貧窮,就把父親給他買餅充饑的錢一個不花地存了起來。過了些日子,馮玉祥到肉店里買了父親最喜歡的豬肉,煮熟遞到父親面前時,父親感動得眼淚撲簌簌地掉了下來。

再看看我,常常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把父母放在第二位,把好吃的先留給自己,總是嫌父母做的飯菜難吃,經(jīng)常吵著父母為自己買喜歡的玩具,當父母沒有滿足我的欲望時,我就大吵大鬧,還有時因為小小的.事情就頂撞父母。我和馮玉祥相差太遠了。因此,我要改掉壞習慣,也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把父母放在第一位。尊師愛幼,與同學和睦相處。說到做到,在家里忙完功課,我就幫父母做點家務,分擔一下父母的辛勞;逛街時,不必要花的錢不亂花;平時有好吃的留給父母一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行孝為先”。

同學們,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yǎng)大,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父母的心,要從小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學會孝敬、學會生活。讓我們一起為創(chuàng)建文明的社會,美好的生活而奮斗吧!

《立德樹人》讀后感篇5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動。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大學》講的并不是聲情并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于文中所講,還源于著書者及注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注之后才發(fā)現(xiàn)人家并非徒有虛名。他的注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yè)業(yè)地學習鉆研孔圣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于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于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爸喂墙钦撸惹卸鴱痛柚?。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本幼陨淼目峙卤戎喂墙?,治玉石更要嚴厲。

這種對于完美人格的執(zhí)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來狀態(tài),“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于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并不會實現(xiàn),實際上實現(xiàn)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睆倪@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xiàn)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xiàn)。與此同時,在實現(xiàn)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漸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jīng)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yǎng)性。相比之下,我們現(xiàn)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于口頭,懶于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xiàn)目標該采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立德樹人》讀后感篇6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先生曾言:“我們中國在傳統(tǒng)上是把治學和做人完全結合成一體的?!笔堑?,在儒學體系統(tǒng)治中國的2000多年來,大眾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關于怎樣做人的。從仁、義、禮、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儒家思想的不斷發(fā)展,似乎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人格系統(tǒng),同時,也從思想文化的高度上,為華夏文明鋪開了為人處世的漫漫長征。

而《大學》是在這條征途中閃爍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可能沒有孔子那樣聲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來,它意義非凡。它似乎極早地系統(tǒng)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學習的基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辈粌H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修身之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擺出了一條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這樣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達之所,亦是后來之人無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學》是修身治人的規(guī)則。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個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然而,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崛起,人們似乎把做人和治學逐漸分離,學習的內(nèi)容更多地傾向于應用科學,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規(guī)則,甚至還出現(xiàn)了應試教育這樣僵化了的育人系統(tǒng),令人不勝唏噓。實際上,這樣的學習風氣從根本上就已經(jīng)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誠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求學是無法樹人的,也是無法進步的,因為這樣的人做不到真心誠意地熱愛學問,而只是虛情假意地將學問當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盡全力、精益求精呢?

“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yè)中。”堅持治學與做人的統(tǒng)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現(xiàn)代教育不可逆轉的渦流。同時,也只有不斷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