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集合的教案優(yōu)秀5篇

時間:2023-01-09 作者:Monody 備課教案

為了有良好的教學思路,我們需要制定一份完整的教案,教案在撰寫的過程中,我們務必要注意聯系實際,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高中集合的教案優(yōu)秀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高中集合的教案優(yōu)秀5篇

高中集合的教案篇1

一、 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3.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教學難點

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講述法

四、課時安排

五、教學過程

?章引入學生閱讀p58。

?節(jié)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由于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多于從長頸漏斗滲出的水分子數量,使得管內液面升高。

2.用紗布替代玻璃紙時,因紗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會升高。

3.半透膜兩側溶液的濃度相等時,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等于滲出的水分子數量,液面也不會升高。

?問題以“本節(jié)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注意。

?板書一、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與討論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等有機物一般不能透過細胞膜。

2.紅細胞的細胞膜相當于“問題探討”中的半透膜。

3.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于紅細胞內部的濃度時,紅細胞一般會因持續(xù)吸水而漲破。

4.紅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決于紅細胞內外濃度的差值。一般情況下,差值較大時吸水或失水較多

?板書㈠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膨脹甚至漲破)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皺縮)

??成熟植物細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學生閱讀思考交流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質層的位置 細胞大小

蔗糖溶液 變小 原生質層脫離細胞壁 基本不變

清水 逐漸恢復原來大小 原生質層恢復原來位置 基本不變

?板書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復原)

?板書二、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

?提示1.在培養(yǎng)過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離子較多,吸收ca2+、mg2+較少,結果導致水稻培養(yǎng)液里的ca2+、mg2+濃度增高。

2.不同作物對無機鹽的吸收是有差異的。

3.水分子跨膜運輸是順相對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質的跨膜運輸并不都是這樣,這取決于細胞生命活動的需要。

4.細胞對物質的吸收是有選擇的。這種選擇性具有普遍性。

?板書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小結見板書。

?作業(yè)練習一二。

?提示基礎題

1.√。 2.√。 3.×。

拓展題

農業(yè)生產上的輪作正是針對不同作物根系對礦質元素的選擇性吸收而采取的生產措施。如果長期在同一塊田里種植同種作物,地力就會下降(俗稱傷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這樣就會影響作物的產量。

高中集合的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關注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

2.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3.形成環(huán)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4.進行資料搜集,了解我國利用生物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進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三、板書設計:

一、 環(huán)境污染的防治

二、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四、教學設想:

人類破壞環(huán)境,環(huán)境報復人類,慘痛的歷史教訓教育著人類,必須遵循客觀規(guī)律,兩者若能和諧發(fā)展,必然相互有利。而和諧發(fā)展的局面,關鍵在全體地球公民,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深刻認識環(huán)境污染的生物效應,從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高度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切實保護生物多樣性,實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

本節(jié)的教學可以從破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入手,啟發(fā)學生思考:“我們”是指誰?如何理解“共同的”的涵義?讓學生感受到在茫茫太空之中,地球像是一艘遨游的飛船,地球上所有的生靈搭載在這艘飛船上,結伴而行,體驗著同一生命旅程,沒有可以??康母蹫?,沒有可以遷居的綠洲。有條件的學??梢圆シ畔嚓P錄像片,這樣更能使學生產生共鳴。

由此,引出我們的家園正面臨著威脅的話題。要注意引導學生剖析一些錯誤的認識或觀念。例如,“人定勝天”的觀念:人類具有其他生物無法比擬的智力和能力,能使高峽變平湖,天塹變通途,大山低頭,河水讓路。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大多數是與工業(yè)發(fā)展有直接關系的,因此,教師要啟發(fā)學生辯證地分析發(fā)展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五、教學過程

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教學時,教師可先引入一些具體的實例,例如,據報載(1999年12月6日《文匯報》),素有“北大荒”之稱的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1999年全面停止了持續(xù)半個世紀的墾荒,“北大荒”不再開荒。

這是因為連年的墾荒雖然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了貢獻,卻也使三江平原的濕地面積縮小了60%,丹頂鶴、東方白鸛等一些鳥類在該地區(qū)基本絕跡。于是,引出一個重要話題:糧食重要還是鳥類重要?

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呢?學生對生物多樣性具有的直接價值容易接受和認同。生物物種一旦滅絕,人類就失去了寶貴的資源。例如,冬蟲夏草是珍貴的中藥,云南珍稀植物“紅豆杉”中含有可治療癌癥的有效成分,如果冬蟲夏草和紅豆杉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對人類造成的損失顯然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彌補的。

在教學中,應當更多地啟發(fā)學生思考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生態(tài)功能)和潛在價值。例如,教師可以繪制一幅漫畫:衰老的大樹發(fā)愁地想:“鳥兒們都死了,誰來替我傳播種子呢?”引導學生思考生態(tài)系統中的各種生物往往是相互聯系的,一個物種的滅絕很可能導致一連串物種的滅絕,也可能造成某些物種的數量失控。如貓頭鷹、鼬和狐貍的滅絕可能造成田鼠成災。教師提示:保護生物多樣性更主要的原因是為了保持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

教師應當指出,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設計,看起來似乎十分完美,但與大自然的精密“安排”相比,總是顯得那么簡單和粗糙。在無法保護自然的原貌時,至少也應當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生態(tài)系統,讓環(huán)境中的物種數目更多些。

農田生態(tài)系統和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中,物種數目往往過少,物質循環(huán)的途徑單一,一旦出現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就可能導致生態(tài)系統的嚴重災難。例如,有的地區(qū)營造的防護林,基本上都是白楊樹,引來專門以白楊為食的天牛大舉進攻。人們想盡各種辦法仍然無法控制天牛之害,只好忍痛將剛剛長成林的樹木伐倒,使大片農田重新受到風沙之害。如果當初栽培的是多樹種、多林種、生態(tài)系統組成成分復雜的防護林,就不會發(fā)生如此慘痛的蟲害。

本節(jié)是必修模塊的最后一節(jié),教師應當結合本節(jié)內容作一小結。生物多樣性包含了遺傳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的多樣性。我們說的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是指基因、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三個層次上的保護

主題 每層次相關的內容

基因 基因攜帶著遺傳信息,基因控制性狀,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等是遺傳多樣性之源物種 種群是進化的單位,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庫在代代相傳過程中保持和發(fā)展,物種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結果生態(tài)系統 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 成分的多樣性, 由物種的多樣性組成。 保護生態(tài)系統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

最后,以“可持續(xù)發(fā)展──人類的必然選擇”為題,進一步揭示“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的核心思想:整體、相互作用、動態(tài)平衡、協調發(fā)展,以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哲理,描繪出人類未來美好的前景,在學生的憧憬之中結束本節(jié)的教學。

(1)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qū))

就地保護是以建立國家或地方自然保護區(qū)的方式,對有價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如江河源頭、濱海、灘涂、濕地、荒漠等自然生態(tài)系統的保護)、特殊自然景觀(如森林、灌叢、草原、稀樹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種等,在具體地段劃定范圍保護起來,禁伐、禁牧、禁獵。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保護程度需要,有全封閉式保護,不準人入內;有半封閉式保護,有的地方外人可進入,有的地方外人不準進入。

根據保護的內容,可以分為:綜合保護區(qū)(包括整個環(huán)境區(qū)域內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和野生生物)和特殊自然保護區(qū)(為了專門保護某一種或幾種珍稀瀕危野生物種的棲息地而建立的保護區(qū),一般范圍較?。?。

(2)遷地保護

遷地保護就是通過人工的辦法,將要保護的野生物種的部分種群遷移到適當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種群不僅可以繁衍延續(xù),而且不斷擴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動物園、植物園與樹木園或基因庫。目前,飼養(yǎng)在世界各地動物園和其他圈養(yǎng)設施中的脊椎動物已超過3 000種,個體數量達5.4×105頭。全世界1 500余個植物園和樹木園均承擔著保護植物種質資源的任務。

(3)離體保護

離體保護是指利用現代技術,尤其是低溫技術,將生物體的一部分進行長期儲存,以保存物種的種質資源。

六、教后感:人口、科技進步和資源與環(huán)境之間應當是一種相互協調的關系。具體地說,人類不僅要大力加強科技進步,同時要大力加強對廣大民眾的教育。使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再遭到破壞并且朝著改善的方向發(fā)展。人類應當走一條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保護教育。

高中集合的教案篇3

一、教學目的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建議

教材中本實驗安排為驗證性實驗,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改為探索性實驗,安排在講課之前,或與講課同步進行。

本實驗難度并不大,但內容較多,實驗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增設教師演示實驗。上課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做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儀器和試劑等。同時,逐項完成還原糖、脂肪、蛋白質3類有機物的鑒定實驗。在實驗課上,將3個實驗的正確結果分別展示在講臺上,并作扼要的介紹,以便使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教師的演示實驗作比較。

2.實驗中學生應分工合作。在“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當每組兩個學生中的一個制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另一個學生可以用酒精燈將水煮開,以便縮短實驗的等待時間。在“脂肪的鑒定”實驗中,一個學生制作臨時裝片時,另一個學生則可以調試顯微鏡。另外,在完成前兩個實驗時,一個學生洗刷試管、清洗玻片和整理顯微鏡,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進行后一個實驗的操作。

3.關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并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上提試管夾,使試管底部離開大燒杯中的開水。

4.做鑒定還原糖和蛋白質的實驗時,在鑒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樣液,以便與鑒定后的樣液的顏色變化作對比,這樣可以增強說服力。

5.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三、參考資料

還原糖的鑒定原理 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它們的分子內都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游離酮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的分子內沒有游離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不具有還原性。本實驗中,用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由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藍色的cu(oh)2沉淀。cu(oh)2與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則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應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蛋白質的鑒定原理 鑒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硫酸銅溶液。在堿性溶液(naoh)中,雙縮脲(h2noc—nh—conh2)能與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這個反應叫做雙縮脲反應。由于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因此,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顏色反應。

用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材料準備植物組織是常用的實驗材料,但必須加以選擇。在雙子葉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為淀粉,暫時儲藏在葉子內,因此最好不用雙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有些單子葉植物,如韭菜、鳶尾,并不將光合作用的初始產物轉變?yōu)榈矸?,因此葉內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單糖,但是,由于葉片中葉綠素的顏色較深,對于鑒定時的顏色反應起著掩蓋作用,導致實驗現象不明顯,因此,也不宜用單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

本實驗最理想的實驗材料是還原糖含量較高的植物組織(或器官),而且組織的顏色較淺或近于白色的,如蘋果和梨的果實。經試驗比較,顏色反應的明顯程度依次為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

用于鑒定脂肪的實驗材料 準備實驗材料最好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如花生種子(取其子葉)。供實驗用的花生種子,必須提前浸泡3~4 h。浸泡時間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時間過長,則組織太軟,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鑒定脂肪的實驗,教師可根據本地區(qū)的情況選用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蘇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橘黃色,蘇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紅色。因蘇丹Ⅳ染液與脂肪的親和力比較強,所以,染色的時間應比較短,一般為1 min左右。用于鑒定蛋白質的實驗材料準備 實驗材料最好選用富含蛋白質的生物組織(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種子,動物材料常用的是雞蛋(卵白)。如用大豆種子,必須提前浸泡1~2 d,這樣容易研磨成漿。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直接采用現成的大豆磨成的豆?jié){,豆?jié){可以購買,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機制取。利用豆?jié){作實驗材料,可以節(jié)約實驗時間。

如果用稀釋的卵白作實驗材料,效果會更好。

斐林試劑的配制

甲液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

乙液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

使用時臨時配制,將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蘇丹Ⅲ溶液的配制 稱取0.1 g蘇丹Ⅲ干粉,溶于100 ml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蘇丹Ⅳ溶液的配制 稱取0.1 g蘇丹Ⅳ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雙縮脲試劑的配制 取10 g氫氧化鈉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簽,寫上試劑a。

取1 g硫酸銅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硫酸銅溶液(藍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簽,寫上試劑b。

高中集合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有氧呼吸的過程

3、使學生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4、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5、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

6、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這兩種生物界最重要的兩種生理過程的區(qū)別與聯系

二、能力方面

1、通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2、通過讓學生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列表比較能力和歸納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產的措施,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關心身邊的科學的意識,同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義等四部分內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課本中提到的類似,只是更加強調發(fā)生的部位在細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還有糖類、脂類和蛋白質,這部分內容對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著教材給出了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在此基礎上結合插圖闡述了有氧呼吸全過程的三個階段、并且指出了各階段進行的場所:

第一階段是葡萄糖脫氫,產生還原性氫、丙酮酸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進行。

第二階段是丙酮酸繼續(xù)脫氫,同時需要水分子參與反應,產生還原性氫、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線粒體中進行。

第三階段是前兩階段脫下的氫與氧氣結合生成水,這一階段產生了大量的atp,這個階段也在線粒體中進行。

3、無氧呼吸

教材首先說明生物一般是在無氧條件下能進行無氧呼吸,并分別闡述了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

然后教材對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進行無氧呼吸時也可以產生乳酸又做了補充說明;同時教材還用小號字對有氧呼吸的進化做了簡要的介紹。

教師在這里應補充無氧呼吸與發(fā)酵這一組學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材是以圖表結合講述的形式,對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qū)別進行了比較。

5、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材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呼吸作用的意義,其一,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其二,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這里教師有必要對呼吸的意義作適當的補充,如: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等。

教法建議

1、引言

因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課上也是重點學習的重要生物學原理之一,所以學生對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還是有基礎的,因此引言可從學生已有的對呼吸的理解作為切入點,教師可設計問題串檢測學生對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進行教學。

2、有氧呼吸

(1)讓學生比較初中和高中生物學課本所給的有氧呼吸的總反應方程式,在比較中體會有氧呼吸的產物與反應物都需要水這一事實。

(2)有氧呼吸的過程

①有氧呼吸過程程中的物質變化和atp的產生

在引導學生討論以葡萄糖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時,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師一邊寫化學反應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反應式,同時參看課本圖解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a、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一個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兩個分子的丙酮酸,同時脫下4個;在葡萄糖分解的過程中釋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產生少量的atp。

b、第二階段:丙酮酸進入線粒體的基質中,兩分子丙酮酸和6個水分子中的氫全部脫下,共脫下20個,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過程釋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產生少量的atp。

c、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前兩階段脫下的共24個與從外界吸收或葉綠體光合作用產生的6個o2結合成水;在此過程中釋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產生大量的atp。

教師可指導學生把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進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過程中能量變化

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在有氧呼吸過程中,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徹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學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個步驟后,教師應提一些綜合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深化對有氧呼吸過程的理解。

為使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觀念,同時也是對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的復習,教師還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產實踐的相關問題,供學生討論,同時加深對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

“如果有人向你請教怎么能長期儲存農作物種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學過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或措施嗎?”

3、無氧呼吸

(1)無氧呼吸的概念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生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可能會供氧不足?”,這樣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設問:“在缺氧條件下,生物體如何呼吸呢?”從而引入對無氧呼吸的學習。

教師應向學生解釋我們平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實際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的。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于高等生物稱為無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則習慣上稱為發(fā)酵。

(2)無氧呼吸的過程

教師可采用一邊寫化學方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反應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最后總結無氧呼吸的全過程。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與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完全相同。

第二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轉化為乳酸。

為使學生加深對無氧呼吸的理解,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供學生討論。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從葡萄糖到丙酮酸這一階段完全相同,只是從丙酮酸開始它們分別沿不同的途徑形成不同的產物。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師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討論話題,以強化對二者聯系的理解。如可提問題:

①你每天都進行很多運動吧?你是否想過,當你進行不同形式的運動時,你的身體其實采用不同的方式為你供能呢?

②病毒進行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

5、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此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可供討論的與人類生產實踐相聯系的話題來分析,以訓練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可問: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農業(yè)生產中提高作物產量的具體措施嗎?”

6、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師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義

(1)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間產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轉化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類物質。可以說,呼吸作用是生物體內各種有機物相互轉化的樞紐,它把生物體的糖代謝、脂類代謝、蛋白質代謝等連成了一個整體。

(4)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

高中集合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品味意境和情理的能力。

3、對作品進行比較性閱讀。

【教學重點】

理解《錯誤》中蘊含的豐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等特色。

2、準確把握《錯誤》的情感和主題。

【教學方法】

1、 誦讀感悟法:通過反復的誦讀,感悟詩歌情感意蘊。

2、 比較性閱讀:通過同一主體詩歌的比較性閱讀,深刻理解《錯誤》的藝術特色。

【教具準備】

cai課件,錄像,錄音機,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1課時

【預習提示】

1、 學生課前搜集資料: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料。

2、 學生利用所學的分析和鑒賞知識,反復誦讀,并討論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學習《錯誤》這首詩歌,體會其優(yōu)美深婉的意境,掌握比喻修辭手法刻畫人物的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思婦閨怨,是中國傳統詩詞中歷詠不衰的一個主題,而做得最多的又往往是須眉之士。他們或是以己度人描摹體恤女子情懷;或托物言志,抒發(fā)自己的失意與惆悵。思婦入詩,最早是從《詩經》中開始,《詩經·召南·殷其雷》中有“殷其雷,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感或惶?振振君子,歸哉歸哉?!倍朐~則有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一千年后,臺灣詩人鄭愁予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短詩《錯誤》,今天我們就從內容、意象、結構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首詩。

二、教師范背《錯誤》,聽錄音,學生朗讀。

三、分析

1、內容分析

思考:通過閱讀,這首詩主要寫了些什么內容?

明確:描寫的是癡情的女子在漫長的等待中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乃至絕望的故事。

這個故事又是通過什么來表現的哪?這就是我們曾學過的意象。

2、意象分析

意象是傳情達意的載體,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都有哪些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還能想起來哪些?(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錯誤》的所有意象我們都似曾相識,都可以在唐詩宋詞中找到大量的使用這些意象的句子,如李商隱的《樂游原》中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等。那么在這首詩中有哪些中國式的意象?

明確:(多媒體展示)

蓮花(的開落) 女子芳潔、封閉而又寂寞的心靈

東風(不來)

柳絮(不飛)

跫音(不響)

春帷(不揭)

小小的寂寞的城

小小的窗扉緊掩 感情執(zhí)著、專??

青石的街道向晚

3、結構分析

既然短短90多字就有如此多的意象,如果不精心安排,只是隨意的堆砌在一起,也不會有美的意境;也不會將女子執(zhí)著專一的感情封閉而又寂寞的心靈描摹得如此的酣暢淋漓。所以我們來分析一下詩歌的結構,找一找詩歌的線索,試著將本詩的各個鏡頭按照正常的順序來拼接一下,看一看鄭愁予的時空轉換藝術。

明確:本詩歌由縱橫兩條線索,是整個故事呈現環(huán)式結構。

橫線——第一節(jié)兩句是故事的結局,中間五句是對女子的漫長等待的想象,最后兩句是寫實。

縱線——從大景(廣闊的江南)到小景(小城、街道、帷幕、窗扉和馬蹄聲)像從一條幽僻的小巷,從大的背景伸向寂寞的向晚的青石街道。

全詩按照:“實—虛—實”的思路來倒裝的。

4、“錯誤”分析

錯誤都是大家要改正或摒棄的,那么作者為什么給“錯誤”冠以“美麗”二字呢?仔細的玩味“錯誤”是怎么樣產生?

(1) 我們先看一下“錯誤”產生的過程:(多媒體展示)

制造者:女子 制造者“我”

失之交臂 漫長等待

緊掩心扉、令有所盼 可能是“歸人”

無視“我”回眸 難以停留,是“過客”

少婦眼中“我”是過客 傷心、失望、絕望

美麗的邂逅情節(jié) “達達的馬蹄”帶來美麗的期盼

“美麗的錯誤”

(2)產生的原因:(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明確:因為“我”這“達達的馬蹄”打開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心,打開了“你”“緊掩”的心扉,“你”一定誤以為“我”回家了,于是,一陣驚喜,一片歡心,然而,“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當“你”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時,“你”也許更惆悵,更痛楚吧!“驚喜”是美麗的,但卻是虛無的。馬蹄本身是美好的,它能帶給那位女子以希望。所以這個錯誤的美麗,是種痛苦的美麗。但這種錯誤畢竟能給女子帶來希望,總比什么也等不到要好,所以也可以說是美麗的。

四、課堂小結

面對這樣一位含蓄雋永、情深義重的女子,詩人抱愧和解釋是“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讀完全詩,它表面看是由于一場誤會而引起女子心中的波動和失落。但實際上,這首詩在無形之中對千古吟唱的思婦主題做了一個男人最隱衷而又最誠實的回答。為什么千年以來女子“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從而“腸斷白蘋洲”?只因為她們所等待的男人在她們的生命流程中,多半是“過客”,而不是“歸人”。

五、比較性閱讀(多媒體投影)

思考:下面都是“倚樓望歸”的三首詩,鄭詩與白、溫、柳都沿用了“倚樓望歸”的主題和意象,但給人的感覺又是迥異的,試著做以說明。

白居易《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汴水,泗水日夜流淌,直到瓜州古渡。吳山點點,隔江相望,而行人在思婦的眼中漸行漸遠,身影融入水天之間,而后杳無音訊,詞不言別而言歸,只言悠而未及休,

最后借“月明人倚樓”一句兀現,令人悵然長嘆,低回久之。

溫庭筠《夢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草堂詩余別集》:贊此詞“癡迷、搖蕩、驚悸、惑溺盡此二十余字。”我們看到佇望歸人的女子,從清晨“梳洗罷”,便“獨倚望江樓”,可是之夕陽垂金,依然“過盡千帆皆不是”。其希望、失望乃至絕望,怎不令人柔腸寸斷哀婉欲絕?

柳永《八聲甘州》

想佳人、妝樓颙望,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 倚闌干處, 正恁凝愁。

明確:在女主人公的處理上:白、溫、柳詞中,女主人公都以明確的倚樓姿態(tài)出現的,無論是“思”“恨”還是“腸斷”,都是直抒胸臆,敞開心扉,但《錯誤》中的女子,鄭愁予將其處理得十分的含蓄矜持,心理活動也十分的曲折微妙,層次跌宕,從而為全詩平添了富于古典氣息的哀婉和惆悵。

六、課后作業(yè)

1、 課外閱讀推薦

?鄭愁予詩選集》 臺灣志文出版社1988年版

?新詩鑒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

2、 根據白詞、溫詞、柳詞及鄭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一篇《不朽的失眠》的抒情散文,不少于800字。

附板書:

錯 誤

中國式的意象:

女子芳潔、封閉

而又寂寞的心靈

感情執(zhí)著、專??

鄭愁予

“錯誤”產生的過程:

女子 “我”

編織著美麗的夢 帶來美麗的期盼

“美麗的錯誤“